硫黃丸

硫黃丸

LIU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偏寒 (0.7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脾經 16%
腎經 16%
大腸經 16%
肺經 8%
三焦經 8%
胃經 8%
小腸經 8%
肝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肺經
三焦經
胃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硫黃丸方劑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瀉熱通便: 硫黃性燥熱,易於傷津耗液。芒硝性寒,具有瀉熱通便之效,可緩解硫黃燥熱之弊,並促進腸道蠕動,利於排泄毒素。
  2. 引藥入肝: 芒硝入肝經,可引導硫黃入肝,增強其治療肝膽濕熱、瘰癧等病症的效果。同時,芒硝還具有軟堅散結的作用,有助於消散肝臟瘀積。

硫黃丸中加入硫磺,主要基於其燥濕殺蟲的功效。硫磺性溫,味辛,入肝、脾、肺經。其乾燥、殺滅蟲體的特性,可有效針對濕熱蘊結、蟲積腹痛等症狀。

例如,若患者患有濕熱下注、陰囊濕疹,則可用硫磺燥濕止癢;若患者患有疥瘡、陰蝨等蟲病,則可用硫磺殺蟲止癢。因此,硫磺成為硫黃丸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其獨特的藥理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硫黃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頭痛不可忍,或頭風年深,暴患」,其病機推測與寒凝氣滯、痰瘀阻絡相關。古代認為頑固頭痛(頭風)多因風寒濕邪久羈,導致經絡不通;或寒痰濁氣上擾清竅,氣血逆亂而暴發劇痛。硫黃丸以溫通散寒為主,兼行氣化痰,針對陰寒痼結、氣機壅滯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硫黃(半兩)
    性熱有毒,傳統用於「助陽通絡」,善驅沉寒痼冷。其藥性猛烈,能直達經脈,破除陰寒之邪凝結,緩解寒性頭痛。

  2. 醋衣(半兩,乾者)
    醋製後取其酸收之性,既可緩和硫黃燥烈之弊,又能斂降上逆之氣,兼助疏泄肝鬱。《本草備要》提到醋能「散瘀解毒」,或輔助化解頭部瘀滯。

  3. 行氣藥群(陳丁香、木香、青皮)

    • 陳丁香:溫中降逆,辛香走竄,能通絡止痛,尤善治「胃寒氣逆」引發的頭部脹悶。
    • 木香:行氣止痛,調節三焦氣機,解氣滯導致之經絡壅塞。
    • 青皮:疏肝破氣,針對肝鬱氣滯、橫逆犯胃之頭痛,兼消痰積。
  4. 石菖蒲(半兩)
    化痰開竅、醒神健腦,《本經》謂其「主風寒濕痹,通九竅」。此藥能化頭面痰濁,宣通鼻竅與清陽之府,改善痰蒙清陽之頭痛。

配伍特點與治療思路

  • 溫通為主,佐以行氣化痰:全方以硫黃為君,醋衣制其毒性,餘藥協同破除寒、氣、痰三重病理因素。
  • 酒糊為丸:酒性辛熱,助藥力上行頭目,增強溫通效能。
  • 米飲送服與食療配合
    • 米飲護胃,緩和硫黃刺激性。
    • 煨鯽魚蘸醋、油餅壓之:醋能引藥入肝經,鯽魚甘溫健脾,油餅「壓」可能指緩解藥後不適,亦或助藥力持續發揮。

推論可能作用途徑
此方通過溫陽散寒、行氣開鬱,改善頭面部氣血循環,化解寒痰瘀阻。適用於:

  1. 寒邪直中、陽氣不通之暴發頭痛(遇冷加重,得熱稍緩)。
  2. 氣滯痰凝型頭風(伴胸悶嘔惡、脈弦滑)。

注意:原方未明確區分外感與內傷,然從用藥趨勢看,更偏重於內生寒痰氣滯之證,而非外感風熱或虛火上炎之頭痛。

傳統服藥法


醋衣半兩(乾者),陳丁香半兩,木香半兩,石菖蒲半兩,青皮半兩(去白),硫黃半兩(研)。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彈子大。
每服1丸,細嚼,米飲送下。後用煨鯽魚米醋蘸食之,次以油餅壓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子宮肌瘤肺結核霍亂瘧疾腹股溝疝氣失明心內膜炎視神經萎縮視神經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硫黃丸, 出處:《婦人良方》卷四。 組成:消石1兩,硫黃2兩。 主治:頭痛不可忍,或頭風年深,暴患。

硫黃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七。 組成:砒霜半兩,硫黃半兩,雄黃半兩,雌黃半兩。 主治:一切瘧疾。

硫黃丸, 出處:《雞峰》卷五。 組成:硫黃2兩,焰消2兩,滑石2兩,白礬2兩,半夏3兩,白面4兩(臨時和入)。 主治:中暑,吐逆不止。

硫黃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引《仁存方》。 組成:硫黃(研)、半夏(湯浸7次,爲末)各等分。 主治:內有寒邪,邪正相乾,清濁不分,發爲霍亂。

硫黃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八。 組成:阿魏(研)3錢,安息香(入胡桃瓤研)3錢,萊菔子(炒)3錢,蕪荑仁(炒,研末)3分。 主治:脾瘧,無問遠近。

硫黃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二。 組成:巴豆20枚(去殼,紙裹出盡油),硫黃(别研)、五靈脂1錢(炒),丁香半錢。 主治:小兒疳瀉不止,色如米泔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