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硫黃湯

石硫黃湯

SHI LIU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31.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5%
脾經 25%
肝經 25%
大腸經 25%
腎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石硫黃湯中加入硫磺,乃取其燥濕殺蟲之效。

硫磺性味辛溫,入肺、肝經,具有燥濕止癢、殺蟲止癢之功。對於濕邪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疥瘡、膿皰瘡等,硫磺能有效地去除濕氣,並殺滅病菌,達到止癢消腫的效果。

此外,硫磺還能疏風散寒,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病,也有一定的療效。因此,石硫黃湯中加入硫磺,可起到多重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硫黃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虛冷,大便不禁,氣脫神昏」。其證屬陽氣虛衰、下元不固所致:

  • 虛冷:指脾腎陽氣衰微,陰寒內盛,臟腑失溫。
  • 大便不禁:因陽虛不能固攝,下焦失約,致腸道滑脫。
  • 氣脫神昏:陽氣欲脫,心神失養,甚則意識蒙矓。

此方立意於「溫陽固脫」,針對陰寒內盛、真陽欲絕之危候,屬急救溫補之劑。

組成與藥理邏輯分析

  1. 石硫黃(硫黃)

    • 性味:大熱,有毒,歸腎、脾經。
    • 傳統功效:補火助陽,散寒固脫。《本草綱目》載其「補命門不足,陽氣暴絕」。
    • 方中作用:溫腎陽、逐沉寒,兼固下焦,以止滑泄。
  2. 紫筍茶

    • 性味:苦甘微寒,歸心、肺、胃經。
    • 傳統功效:清頭目、醒神、利尿,然經焙乾後寒性減弱。
    • 方中作用:
      • 制約硫黃燥烈之性,防其劫陰。
      • 苦味堅腸,助硫黃收澀止瀉。
      • 輕清上浮,醒神開竅,緩解氣脫神昏。

配伍原理

  • 溫清並行:硫黃大熱補陽,佐以微寒之茶,寒熱相制,避免陽藥過亢。
  • 標本兼治:硫黃溫腎治本,固攝下元;茶葉醒神治標,調和氣機。
  • 劑量考究:硫黃用量謹慎(半錢匕),茶略多(一錢匕),既發揮溫效,又緩毒性。

治療機轉推論
此方以硫黃為君,直入命門,峻補陽氣,化解陰寒內凝;輔以茶葉調和,既防藥性偏頗,又協同固澀止瀉。陽氣得復,則下焦自固,神志漸清,契合「虛冷滑脫」之病機。

傳統服藥法


石硫黃(明者,細研)1兩,紫筍茶(微火焙乾,研來)1兩。
以水1盞,下硫黃末半錢匕,茶1錢匕,煎至6分,去滓溫服,日3次,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心肌梗塞低血壓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昏迷

相同名稱方劑


石硫黃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六。 組成:石硫黃(明者,細研)1兩,紫筍茶(微火焙乾,研末)1兩。 主治:虛冷,大便不禁,氣脫神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