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神丹

大四神丹

DA SI SHEN D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偏寒 (0.71)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6%
脾經 16%
肝經 16%
大腸經 16%
肺經 8%
三焦經 8%
胃經 8%
小腸經 8%
腎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三焦經
胃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9-06

方劑組成解釋

大四神丹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中包含了硫磺這一成分。硫磺在中醫學裏被認為性熱、味酸,歸腎與大腸經,具有溫腎壯陽、殺蟲止癢的功效。大四神丹旨在治療因腎陽虛弱所致的各種病症,例如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等症狀。硫磺在此方中的應用,主要取其溫腎壯陽的作用,有助於補益腎陽,從而改善由腎陽不足引起的病態。

此外,硫磺還具備一定的殺蟲作用,對於某些由寄生蟲引發的疾病亦能起到輔助治療效果。然而,由於硫磺性質較烈,使用時需注意劑量,以免造成身體不適或其它副作用。總體而言,硫磺在大四神丹中的運用,彰顯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神,通過精確配伍,使其能在治療過程中發揮恰當的功效,達到調理身體的目的。

「大四神丹」方劑中包含「芒硝」,其原因主要有二:

  1. 清熱瀉火:芒硝性寒,味苦鹹,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軟堅散結之功效。可有效緩解因熱毒積聚而引發的發熱、口渴、便祕等症狀,有助於清熱解毒,平衡體內火氣。
  2. 通便潤腸:芒硝有顯著的通便潤腸作用。其能促進腸道蠕動,軟化糞便,幫助排泄積滯,緩解便祕。對於因熱毒阻滯腸道而導致的便祕尤為有效,可使腸胃通暢,排毒通便。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四神丹]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中脘虛弱,飲食多傷,氣不通快」,意指脾胃中焦(中脘)氣機虛弱,導致飲食停滯、運化失常,氣機壅滯不暢。症狀可能表現為脘腹脹滿、食後不舒、噯氣、消化不良等,屬中焦虛寒兼氣滯之證。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硫黃與消石的配伍作用

  • 硫黃(明淨者)
    性溫而大熱,傳統認為其能「補火助陽」,尤善溫通脾腎之陽,破除沉寒積冷。《本草綱目》載硫黃可「治虛寒久痢滑泄」及「脾胃虛冷」,推測其在此方中發揮溫中散寒、振奮脾陽之功,針對「中脘虛弱」之本。
  • 消石(即火硝,硝酸鉀)
    性寒而具攻下之效,傳統用於「破積散結」,與硫黃同用,形成「相反相成」之局。硫黃得消石則溫而不壅,消石得硫黃則寒性受制,共奏溫通瀉濁之效,既可助陽化滯,又能疏通鬱結之氣機,解決「氣不通快」之標。

2. 製法與服用方法的意義

  • 共熔研末
    硫黃與消石共置沙碗中熔融,意在使二藥充分混合,調和寒熱偏性;「頓淨地上捶碎」可能為傳統降溫固化之法,亦含「去火毒」之意。
  • 生薑湯送服
    生薑辛溫,能增強溫中散寒、和胃降逆之效,輔助硫黃提振脾胃陽氣,並緩解消石的攻伐之性,保護中焦。

3. 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溫通」為核心:

  • 溫補中陽(硫黃)結合 瀉濁通滯(消石),既可補虛,又能消積,體現「通補兼施」之法。
  • 針對「飲食多傷」之標,通過硫黃的溫運和消石的消導,促進脾胃升降復常,恢復氣機流通。

4. 潛在機理推測
從現代視角看,硫黃可能具輕微促進腸蠕動作用,而消石(硝酸鉀)在高溫下與硫黃反應生成硫化鉀等,或產生緩瀉效果,但古代製法未必完全轉化,其機理更側重於藥性協同。生薑則可能調節消化液分泌,緩解胃腸不適。


總結
大四神丹以硫黃、消石的獨特配伍,展現「溫中通滯」之效,適於中焦虛寒兼氣滯之證,體現中醫「寒熱並調」「標本兼顧」的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硫黃(明淨者)1兩,消石1兩(研碎,將硫黃、消石置於沙碗中,慢火上熔消,不住手攪勻,頓淨地上捶碎,別研)。
上為細末,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食後煎生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大四神丹, 出處:《雞峰》卷二十八。 組成:硫黃(明淨者)1兩,消石1兩(研碎,將硫黃、消石置于沙碗中,慢火上熔消,不住手攪勻,頓淨地上捶碎,别研)。 主治:中脘虛弱,飲食多傷,氣不通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