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丸中含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風解毒: 硫磺性溫熱,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殺蟲止癢、解毒消腫等功效。神丸常用於治療風濕痹痛、皮膚瘙癢、疥癬等病症,硫磺可有效驅除風邪、殺滅病菌,達到治療目的。
- 活血化瘀: 硫磺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並能疏通經絡,對於風濕痹痛、筋骨疼痛等病症具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神丸中加入硫磺,可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神丸方中包含芒硝,主要是因為芒硝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瀉下通便:芒硝性寒,味鹹苦,入大腸經,能瀉熱通便,清熱解毒,對於熱結便祕、濕熱下注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神丸方中加入芒硝,可以幫助清除腸道積熱,促進排泄,達到通便的效果。
- 消腫止痛:芒硝亦能引導藥力直達病所,消腫止痛,對於熱毒蘊結、腫痛疼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神丸方中包含芒硝,可以增強整體療效,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如神丸]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頭痛」,屬傳統中醫「頭風」「頭痛」範疇,古代醫家可能用於瘀血阻絡或實熱上攻所致的頭痛,表現為痛處固定、脹痛或刺痛,伴面赤、便秘等實證症状。方中以大黃、沒藥為核心,推測針對熱鬱血瘀的病機,通過瀉熱化瘀以止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大黃(50錢)
- 主瀉熱通腑、活血化瘀,藉通下之力引熱下行,緩解頭部熱鬱;其活血功效助於化瘀止痛,契合「痛隨利減」之說。
- 古代用大黃治頭痛,如《傷寒論》抵當湯治「熱結膀胱,其人如狂」,亦涵蓋瘀熱上擾之頭痛邏輯。
沒藥(15錢)
- 為活血止痛要藥,擅散瘀通絡,針對血瘀頭痛,與大黃協同增強化瘀之效。
- 其性偏苦平,可制約大黃部分寒性,避免過傷正氣。
鋼鐵(20錢)
- 古代「鋼鐵」多指鍛造後的鐵屑或鐵粉,性沉重,傳統用於鎮驚安神、平肝潛陽(如《本草綱目》載鐵粉治「癲狂」)。
- 此處可能取其重鎮之性,降上逆之熱邪,緩解頭痛眩暈,屬「重劑祛邪」思路。
蕎麥粉(50錢)
- 為賦形劑兼輔佐藥,其性涼,可清熱解毒(《食療本草》載其「解熱毒」),助大黃清熱;亦能健脾消積,防大黃瀉下傷胃。
配伍特點與原理
- 瀉熱化瘀為主,重鎮為輔:大黃、沒藥攻逐瘀熱,鋼鐵鎮降,共奏「釜底抽薪」之效,使熱瘀從下而解。
- 動靜結合:大黃、沒藥活血通絡為「動」,鋼鐵重鎮潛陽為「靜」,調節氣血升降。
- 丸劑緩圖:糊丸漸釋藥性,適合瘀熱膠結之宿疾,避免猛攻傷正。
適用病機推論
可能針對「陽明腑實熱結,瘀血上擾清竅」之頭痛,或肝陽化風夾瘀證,符合「六經實熱,總清陽明」「血瘀則絡塞而痛」的傳統理論。此方側重祛邪,體虛者未必適合,然古代原文未言禁忌,當依證施用。
傳統服藥法
鋼鐵20錢,大黃50錢,蕎麥粉50錢,沒藥15錢。
上藥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如神丸, 出處:《百一》卷九。 組成:光明硫黃1兩,消石1兩。 主治:頭痛。
如神丸, 出處:《名家方選》。 組成:阿片1錢,黃連、沉香、砂仁、黃柏、甘草3分。 主治:痢疾。
如神丸, 出處:《名家方選》。 組成:芫花5分,甘草5分,大戟5分,大黃3分。 主治:腳氣腫滿,氣衝心,氣急不可忍者。
如神丸, 出處:《産科發蒙》卷二。 組成:阿片1錢,黃柏5分,黃連5分,木香5分,面粉5分,沉香3分,乳香3分。 主治:妊娠赤白痢疾及泄瀉不止。
如神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二。 組成:烏頭1兩(去皮臍),乾漆1兩,乾薑1兩,桂(去粗皮)1兩,(同爲末)硇砂(别研)半兩,巴豆半兩(去皮心膜,研爲霜)。 主治:久積癖氣,心胸不和,嘔吐痰逆,脅肋脹滿疼痛。
如神丸, 出處:《局方》卷三(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組成:天南星(炮)、羌活、白芷、甘草(炙)、京三棱(醋浸,炮,捶)、乾薑(炮)、附子(炮,去皮臍)、半夏(湯洗2-7遍,薑汁炒令乾)各等分。 主治:消癖氣,和脾胃,補下元。主治:一切冷熱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