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石亭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硫磺。硫磺在中醫中具有解毒、消腫、排膿的功能,對於治療一些皮膚病和內部感染具有一定的療效。加入硫磺的原因主要在於增強方劑的解毒作用,適應於一些因濕熱所致的疾病。中醫理論認為,濕熱邪氣可阻滯氣血,導致肌膚病變或內臟功能紊亂,硫磺通過其燥熱特性,能夠有效地排出體內的濕熱之邪。
此外,硫磺的抗炎特性使其在治療皮膚病、痤瘡、濕疹等病症時,可以減輕發炎反應,促進皮膚的癒合。它的溶解性也有助於提高其他藥材的療效,使整個方劑的功效更為顯著。因此,石亭丸中包含硫磺,既是針對特定症狀的考量,也是對於全身健康狀況的整體調理,充分體現了中醫方劑的辯證施治原則。
石亭丸方中使用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瀉熱通便: 芒硝味苦鹹寒,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石亭丸主治熱結便祕,芒硝可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緩解便祕症狀。
- 消腫止痛: 芒硝亦有消腫止痛的功效。石亭丸亦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癰疽腫痛,芒硝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緩解疼痛。
此外,芒硝在石亭丸中與其他藥材配合,可發揮協同作用,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石亭丸方中加入百草霜,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百草霜,又名石霜,性寒,味苦,入心、肺、肝經。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生肌斂瘡等功效。在石亭丸中,百草霜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治療因熱毒熾盛而引發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同時,其涼血止血的功效也能有效緩解因熱毒上炎所致的鼻衄、齒衄等出血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亭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石亭丸記載主治「頭痛諸藥不效者」,意指長期頑固性頭痛,經其他藥物治療無效時使用。此方以溫通攻逐、破結降逆為法,推測其適應證可能為:
- 寒凝瘀阻型頭痛:因陰寒內盛、痰瘀壅滯,導致氣血不通,頭痛劇烈、遇寒加重,伴面色青暗、嘔逆等。
- 濁陰上犯型頭痛:痰濁、宿食或毒邪上攻頭目,引發脹痛、悶痛,甚則眩嘔。
方中硫黃、消石藥性峻烈,顯示此方適用於實證、急症,非虛弱或輕症所宜。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硫黃(30錢)
- 性味功效:大溫有毒,歸腎、大腸經,具「補火助陽、散寒通便、解毒殺蟲」之效。
- 在本方作用:
- 溫陽散寒:破除頭部寒凝,改善陽虛寒凝之痛。
- 降逆通滯:引上逆之濁陰(如痰濕、寒邪)下行,從二便而出。
2. 消石(硝石,15錢)
- 性味功效:苦寒有毒,歸心、脾經,能「破堅散結、利尿瀉下、解毒消腫」。
- 在本方作用:
- 破結攻逐:與硫黃協同,開通氣血痰瘀之閉塞,《神農本草經》載其「主五臟積熱,胃脹閉」。
- 瀉熱解毒:制約硫黃溫燥之性,兼清鬱熱(若寒包火證)。
3. 百草霜(5錢)
- 性味功效:辛溫,歸肝、肺、胃經,為灶底煙墨,能「止血消積、化瘀解毒」。
- 在本方作用:
- 化瘀導滯:散頭目血絡瘀滯,緩解刺痛。
- 吸附降濁:類同現代「活性炭」作用,吸附痰濁毒邪,助硫黃、硝石排出穢濁。
三、配伍與治療機轉
- 溫通破結:硫黃溫陽化寒,硝石破堅瀉壅,二者相輔(古代「二氣丹」基礎),攻逐陰寒痼結。
- 升降相因:硫黃升陽助火,硝石降濁下泄,一溫一寒,調節氣機升降,解頭部氣血逆亂。
- 佐制毒性:百草霜吸附緩衝硫黃、硝石之烈性,減少對胃腸刺激,並引藥效上達頭目。
四、適用證候推論
此方峻烈,應符合以下病機:
- 寒痰瘀血互結:頭痛如錐刺,日久不愈,舌紫暗、苔白厚。
- 陽虛濁陰上逆:頭痛伴嘔吐清涎、四肢厥冷,脈沉緊。
備考:石亭丸組方思路近《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來復丹」(硝石、硫黃、玄精石等),皆治「陰陽痞隔、上盛下虛」之證,然此方更側重「攻邪」而非調和。
傳統服藥法
硫黃30錢,消石15錢,百草霜5錢。
上為末,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自5丸至1錢5分,冷茶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石亭丸, 出處:《名家方選》。 組成:硫黃30錢,消石15錢,百草霜5錢。 主治:頭痛諸藥不效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