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壺丸

YU H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七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3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5%
脾經 15%
肝經 15%
大腸經 15%
膀胱經 10%
胃經 10%
腎經 10%
三焦經 5%
小腸經 5%
肺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胃經
腎經
三焦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4

方劑組成解釋

玉壺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潤肺、清熱解毒,常用於治療燥咳、咳痰等症狀。在其組成中包含硫磺,這是因為硫磺具有特別的藥理性質,可以有效地促進體內的循環,化痰止咳,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硫磺在中醫中被視為一種重要的輔助藥材,具有溫陽散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特殊的性質使得硫磺能夠協同其他藥材,增強整體方劑的療效。此外,硫磺的使用還能夠調理脾胃,促進消化,進一步輔助身體的恢復。因此,玉壺丸的配方設計中融入硫磺,充分展現了中醫藥理學的綜合考量及多層次的治療思路,確保在調理身體的同時,能達到最佳的療效。這也是中藥方劑配伍中,講究醇厚、平衡的具體體現。

玉壺丸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其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

芒硝味苦鹹,性寒,入大腸經,能瀉熱通便,清熱解毒。對於熱毒壅滯,腸胃燥熱,便祕腹脹等症狀,芒硝能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

此外,芒硝還具有一定的利水消腫之效,能改善水腫、腹水等症狀。在玉壺丸中,芒硝的加入有助於協同其他藥物發揮作用,達到更佳的療效。

玉壺丸中加入滑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滑石性寒滑,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之效。玉壺丸主治濕熱蘊結,小便不利等症狀,滑石可幫助清解濕熱,促進利尿,緩解病症。
  2. 滑利通便:滑石質地細膩,能滑利腸道,緩解燥熱便祕。玉壺丸中加入滑石,可起到潤腸通便的作用,幫助濕熱毒素排出體外,改善症狀。

玉壺丸方劑中包含白礬,主要是為了其收斂止瀉、燥濕止癢之效。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脾、肺經,具有收斂固澀、燥濕止癢、解毒消腫的功效。

在玉壺丸中,白礬與其他藥材配伍,可起到以下作用:

  1. 收斂止瀉: 白礬的收斂作用可以固澀腸道,減少腹瀉。
  2. 燥濕止癢: 白礬的燥濕作用可以去除濕氣,止癢止痛。

總而言之,白礬在玉壺丸中的作用是通過其收斂止瀉、燥濕止癢的功效,幫助治療相關病症。

主治功效


滑石:

性寒味甘,歸肺經、膀胱經,具有清熱利尿、利水滲濕、清熱瀉火、消暑的功效。主治熱淋、石淋、尿熱澀痛、暑濕煩渴、濕熱水瀉等症狀,以及濕疹、痱子等症狀。

硫磺:

性溫、味辛,歸肝、腎、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補陽散寒、溫肺化痰、平喘止咳、通絡散結之功。中醫常用硫磺治療各種感染性疾病,如癰疽、疔瘡、瘡瘍、痢疾等,以及某些皮膚病,如濕疹、疥瘡等。

芒硝:

性寒味苦鹹,歸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等功效。芒硝可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腎臟疾病、發熱、口渴、喉痛、便祕、腸道實熱積滯、大便燥結、瘰瘡、乳腺增生、甲狀腺腫等症狀。

白礬:

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止瀉、燥濕、解毒等功效。止血方面,白礬可以治療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帶下等症狀。清熱解毒方面,白礬可以治療喉炎、扁桃體炎、口腔潰瘍、牙痛、痔瘡、痢疾等症狀。止瀉方面,白礬可以治療痢疾、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燥濕方面,白礬可以治療身重、倦怠、乏力、四肢不溫、皮膚黏膩等症狀。解毒方面,白礬可以治療中毒、熱毒引發的疾病。

總結:

中藥方劑「玉壺丸」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止瀉止血等功效。常用於治療中暑、水腫、尿路感染、腎臟疾病、痢疾、皮膚病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海藻、昆布、雷丸、海帶各等分。
上為細末,燒陳米飯搗和為丸,如榛子大。
每服含化咽津,不拘時候,常令藥力不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含有硫磺,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孕婦、兒童、體弱者不宜服用。
  • 本方不宜與其他瀉下藥同時服用。

相關疾病


糖尿病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胃腸出血口乾口渴多痰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玉壺丸, 出處:《百一》卷七。 組成:舶上硫黃1兩,焰消1兩,滑石1兩,白礬1兩。 主治:消暑毒,止煩渴。主治:中暑。

玉壺丸, 出處:《醫學六要》卷五。 組成:雄黃1錢,南星(煨裂)2錢,半夏(炮7次)2錢,天麻2錢,白芷2錢。 主治:風熱頭痛;痰厥。

玉壺丸, 出處:《古方匯精》卷一。 組成:白芍5錢,當歸5錢,赤苓3錢,枳殼5分,檳榔2錢,甘草2錢,車前子2錢,蘿蔔子1錢。 主治:下痢危症。

玉壺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七引《廣南衛生方》。 組成:白面4兩(白者),白礬半兩(生用),硫黃半兩(生用)。 主治:中暑伏熱,昏困不省人事。

玉壺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七引《衛生家寶》。 組成:硫黃1分,寒水石1兩半,石膏(煅)1兩半,盆消1兩半,甘草1兩半,綠豆粉1兩半,太陰玄精石1兩。 主治:暑氣。

玉壺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組成:青嫩皂莢針半斤(拍破,用河水5升浸2-7日,入砂石器中煮去4升,存1升,又入藕汁半升、白蜜1兩,再用慢火熬成膏,稀稠得所,去盡火,放冷),枳殼1兩(針紮于燈上燒存性,入酒中浸過),胡桃仁10個(依前法),沒藥2錢(研),陰地椿根白皮2兩(焙乾,取1兩,末用),乳香2錢(研)。 主治:腸風病,年深不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