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消地膽散

NEI XIAO DI DA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1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胃經 20%
膀胱經 13%
三焦經 7%
肝經 7%
脾經 7%
腎經 7%
小腸經 7%
大腸經 7%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內消地膽散中加入滑石,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 滑石性寒滑利,能清熱利濕,且善於通利水道,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濕疹、瘡瘍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與方劑中其他清熱解毒、利濕止癢藥物如地膽草、苦參等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利濕的效果。
  2. 促進排泄: 滑石能促進小便排泄,有助於將體內毒素和濕氣排出體外,進一步減輕濕熱症狀,使病情得到緩解。

內消地膽散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消腫止痛: 芒硝味苦鹹,性寒,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地膽草所治的熱毒壅盛、濕熱蘊結所致的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症,芒硝能清熱瀉火,消散鬱熱,緩解疼痛。
  2. 引藥下行,增強療效: 芒硝性滑,能引藥下行,將藥力引導至病竈部位,增強藥效。同時,芒硝還能促進排泄,減少毒素在體內的積聚,進一步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因此,內消地膽散中加入芒硝,是為了增強其清熱瀉火、消腫止痛的功效,並引藥下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內消地膽散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太平聖惠方》記載,內消地膽散主治「熱毒瘰癧」。此方劑以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為主要治療原理,針對瘰癧(淋巴結腫大)的病理機制進行調理。

方中藥物作用如下:

  • 地膽草 (一分去頭翅足以糯米拌炒令米黃為度): 方中地膽草的炮製方法獨特,以糯米拌炒至米黃色,此法應是為了降低其寒涼之性,並增強其清熱解毒功效。地膽草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效,為方中君藥,直接作用於熱毒所致的瘰癧。去頭翅的處理,可能意在去除部分較為粗糙的部分,使其藥性更為溫和。

  • 滑石 (半錢): 滑石味甘、性寒,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解毒散結的功效。它可以協助地膽草清除體內濕熱,促進腫塊消散,並緩解因腫脹引起的疼痛,為臣藥,輔助君藥發揮作用。

  • 芒硝 (川朴硝,一分熬令汁盡): 芒硝,即川朴硝,味鹹、性寒,具有清熱涼血、軟堅散結、潤燥通便的功效。熬製至汁盡,目的是去除部分雜質,使其藥性更為純淨,並增強其軟堅散結之力。芒硝能軟化堅硬腫塊,促進毒邪排出,為佐藥,助君臣藥之力,更有效地清除毒邪。

治療原理分析:

瘰癧的病因多為風邪、濕熱、痰毒等因素交織而成,導致淋巴結腫大。內消地膽散正是針對此病因病機而設,通過地膽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直達病竈;滑石清熱利濕,通利水道,協助地膽草排除毒邪;芒硝軟堅散結,促進腫塊消散,三藥合用,標本兼治,從而達到治療瘰癧的目的。 方中提及服用後「小便中覺下惡物」,說明藥物已有效地將體內毒邪排出,印證了其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

總而言之,內消地膽散通過清熱解毒、利濕消腫、軟堅散結的協同作用,有效治療熱毒瘰癧,其藥物配伍精妙,體現了古代醫家對疾病病機的深刻理解和臨牀經驗的積累。 方中藥物用量精細,炮製方法獨特,也反映了古代中藥炮製技術的精湛。

傳統服藥法


地膽1分(去頭翅足,以糯米拌,炒令米黃為度),滑石半錢,川樸消1分(熬令汁盡)。
上為細散。
每服半錢,空心以粥飲調下。服後小便中覺下惡物,即減地膽少許,十日見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內消地膽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組成:地膽1分(去頭翅足,以糯米拌,炒令米黃爲度),滑石半錢,川朴消1分(熬令汁盡)。 主治:熱毒瘰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