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消散

甜消散

TIAN XIAO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1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胃經 20%
膀胱經 12%
三焦經 7%
肝經 7%
脾經 7%
腎經 7%
小腸經 7%
大腸經 7%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甜消散方劑中包含芒硝,其作用主要有二:

  1. 瀉熱通便: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能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甜消散主治濕熱蘊結,痰濁內停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氣短,口渴咽燥等症狀,芒硝可通過清熱瀉火,使痰濁得以降解,緩解胸悶氣短等不適。
  2. 軟堅散結:芒硝還具有軟堅散結的功效,對於痰濁凝結成塊的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甜消散中加入芒硝,能起到協同其他藥物,更有效地化痰止咳,改善呼吸道症狀的作用。

甜消散方中加入滑石,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1. 清熱利濕: 滑石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甜消散主治濕熱內蘊,症見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黃膩等。滑石能清泄濕熱,使小便通暢,利濕排毒,有助於緩解病症。

2. 促進排泄: 滑石性質滑利,能促進腸胃蠕動,加速排泄體內濕熱,有助於減輕患者的口渴、小便不利等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甜消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小兒風熱,吐不止」,關鍵病機為風熱之邪壅滯中焦,引動胃氣上逆。小兒臟腑嬌嫩,風熱外襲或內蘊,易擾動胃腑,導致嘔吐頻作。此處「吐不止」並非虛寒之嘔,而是熱邪夾風上沖所致,故需清熱滲濕、降逆止吐。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甜消(朴硝)

    • 性味鹹寒,歸胃、大腸經,傳統用於「瀉熱通便、軟堅散結」。此處取其輕量(一錢),非峻下之用,而是借其寒涼質輕之性,清泄中焦風熱,兼緩解胃氣上逆。
    • 現代理解:可能通過滲透作用調節胃腸道水分,緩解黏膜充血,抑制熱性嘔吐。
  2. 滑石(白膩者)

    • 性甘淡寒,歸膀胱、肺、胃經,擅長「清熱解暑、通利水道」。選「白膩者」強調其質地純淨,利濕不傷正。與甜消配伍,既能清熱,又能滲濕導邪從小便出,減輕胃腑濕熱壓力。
    • 現代角度:滑石粉可能吸附胃腸道毒素,減少局部刺激,輔助止吐。

配伍邏輯

  • 清熱與滲濕並行:甜消直折胃熱,滑石利濕導熱,二者相須為用,使風熱之邪從二便分消。
  • 降逆關鍵:方中雖無直接止吐藥,但通過清除病因(風熱)與病理產物(濕滯),間接達到「病機去則嘔自止」的效果。
  • 用藥輕靈:小劑量(半錢匕)與劑型(散劑)適合小兒體質,避免苦寒傷胃,契合「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原則。

特殊服法意義

  • 漿水調服:漿水(發酵米湯)性涼善走,能和胃止嘔,增強清熱之效。
  • 生油一點:可能潤滑黏膜,緩解嘔吐對食道的刺激,亦可能助藥力滑利下行。

總治則
此方體現「通因通用」思維,風熱致嘔非單純鎮吐,而是清利濕熱以治本,展現中醫「給邪出路」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甜消1錢,滑石(白膩者)半兩。上為散。
每服半錢匕,用漿水半盞,巳下入生油1點,打勻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甜消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六。 組成:甜消1錢,滑石(白膩者)半兩。 主治:小兒風熱,吐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