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蛤散

HAI HA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極寒 (0.1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胃經 17%
膀胱經 12%
腎經 11%
脾經 11%
心經 6%
三焦經 5%
肝經 5%
小腸經 5%
大腸經 5%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三焦經
肝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海蛤散中包含文蛤,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利濕:文蛤味甘鹹,性寒,具有清熱利濕、化痰止咳的功效。海蛤散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濕疹、瘡瘍、帶下、咳嗽痰多等症狀,文蛤的清熱利濕作用有助於改善這些病症。
  2. 軟堅散結:文蛤還有軟堅散結的作用,對於因濕熱導致的乳房腫塊、淋巴結腫大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效果。

因此,文蛤是海蛤散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其清熱利濕、軟堅散結的功效,與方劑整體的治療作用相輔相成。

海蛤散方劑中使用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 滑石性寒,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海蛤散主治熱淋、尿道澀痛等症,滑石有助於清熱利濕,緩解尿道炎症。
  2. 滑利排石: 滑石質地光滑,且具有利水通淋的功效,可以幫助將尿路中的結石或砂礫順利排出,緩解因結石引起的疼痛和梗阻。

海蛤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 海蛤散中含有貝殼類藥物,性寒涼,且具有一定的毒性。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緩解寒涼藥物的毒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
  2. 增強藥效,促進藥物吸收: 甘草具有健脾和胃,補氣益肺的作用,能促進藥物吸收,增強海蛤散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提高藥效。

海蛤散中加入芒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芒硝性寒,味鹹,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軟堅散結之效。海蛤散多用於治療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等熱毒上炎之證,芒硝可有效清熱瀉火,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
  2. 引藥下行: 芒硝性滑利,可引導藥力下行,將藥物更有效地送達病竈。海蛤散中其他藥物大多偏於清熱解毒,芒硝可促進藥物下行,使藥物更有效地消散眼部熱毒,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海蛤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海蛤散,一方多見於古代婦科及傷寒論相關醫籍,主治婦人傷寒血結胸膈,症見揉按疼痛,手不可近。其組成為:海蛤、滑石、甘草、芒硝。

根據多部古籍記載,海蛤散的主治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清熱瀉火,破血通瘀:**方中以海蛤、芒硝為君藥。海蛤咸寒,入肝、腎經,能清熱化痰,軟堅散結;芒硝咸苦大寒,入胃、大腸經,能瀉熱通便,軟堅散結。二藥合用,清熱瀉火之力甚強,且能破血通瘀。《類證治裁》、《証治準繩‧女科》、《婦人大全良方》、《普濟本事方》等均指出本方可用於治療“婦人傷寒血結胸膈,揉而痛,不可撫近”。《本草綱目》引朱肱《活人書》曰:“蓋膻中血聚則小腸壅,小腸壅則血不行。服此則小腸通,血流行而胸膈利矣”。臣以滑石清熱利濕,利尿通淋;使以甘草調和諸藥。四藥合用,共奏清熱瀉火、破血通瘀之功,使瘀熱得清,結血得散,則胸膈疼痛自除。

  2. **通利小腸,引瘀血下行:**多部文獻均強調了本方與小腸通利的關係。《婦人大全良方》指出:“小腸通利,則胸膈血散;膻中血聚,則小腸壅;小腸既壅,則膻中血不流行,宜此方。”《普濟本事方》也認為:“小腸通利,則胸膈血散;膻中血聚,則小腸壅。小腸壅膻中血不流行,宜此方。” 這提示海蛤散的治療機理之一是通過通利小腸,使瘀結的血液從小腸排出,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3. **雞子清調服,增效並緩解藥物寒性:**方中要求用雞子清調服,雞子清甘寒,能清熱潤燥,滋陰養血,與海蛤散同用,既可增強清熱之力,又能緩解芒硝等寒涼藥物的寒性,保護胃氣。

從古文記載分析,海蛤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血結胸”病機:《類證治裁》指出:“若譫語如狂,血結者,身必重,宜去瘀通絡。若延久上逆心包,胸痛不可按,是血結胸也。” 說明血結胸的病機是瘀血結於胸膈,阻滯氣機,甚至上逆心包。《普濟本事方》進一步解釋了其發病機制:“婦人平居。水當養於木,血當養於肝也,方未受孕,則下行之以為月水,既妊娠則中蓄之以養胎,及已產則上壅之以為乳,皆血也。今邪逐血並歸肝經,聚於膻中,結於乳下,故手觸之則痛。” 認為婦人傷寒,邪熱與血相搏,結於胸膈所致。

  2. **“通腑瀉熱”治則:**海蛤散重用芒硝,意在通腑瀉熱,使瘀熱之邪從大便而去。這體現了中醫“六腑以通為用”的治療原則。

  3. “表裡同治”:《婦人大全良方》和《普濟本事方》在論述完海蛤散後,均提到“小便利,血數行,更宜桂枝紅花湯,發其汗則愈”。桂枝紅花湯具有解表散寒、活血通經的作用,與海蛤散合用,可達到表裡同治的目的。

總結:

海蛤散是一個以清熱瀉火、破血通瘀為主要功效的方劑,適用於治療婦人傷寒血結胸膈,症見揉按疼痛,手不可近。其治療原理基於中醫的“血結胸”病機,通過通腑瀉熱、通利小腸、引瘀血下行等方法,達到清瘀熱、散結血、止疼痛的目的。本方用藥精簡,針對性強,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

傳統服藥法


海蛤1兩(研細),澤漆葉1兩,漢防己1兩,桑根白皮1兩(銼),百合1兩,赤茯苓1兩半,檳榔1兩,木通1兩(銼),牽牛子1兩(微炒),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鬱李仁1兩(湯浸,去皮,微炒)。
上為粗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以利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相關疾病


氣喘胰臟炎排尿困難尿道炎膽囊炎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皮膚的惡性黑色素瘤(皮膚癌)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咳嗽全身性水腫小便顏色偏黃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海蛤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六。 組成:澤瀉1分,海蛤1分,防己1分,蘿蔔子30粒。 主治:小兒疳水,腫滿氣急。

海蛤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一。 組成:海蛤1枚(燒灰),硫黃(研)半兩,乾漆(炒令煙盡,研細)半兩。 主治:牙齒宣露。

海蛤散, 出處:《活人書》卷十九。 組成:海蛤1兩,滑石1兩,甘草1兩(炙),芒消半兩。 主治:婦人傷寒血結胸膈,揉而痛不可撫近者。

海蛤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八。 組成:海蛤1兩半,石燕半兩,白鹽1分(炒),魚腦中石子半兩。 主治:小腸壅熱,小便赤澀淋瀝,疼痛不通。

海蛤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五。 組成:海蛤(研)半兩,人參半兩,海藻(馬尾者,湯洗去鹹,焙)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半夏(水煮1-2沸,去滑,切,焙)半兩。 主治:癭瘤。

海蛤散, 出處:《聖惠》卷四十六。 組成:海蛤1兩(研細),澤漆葉1兩,漢防己1兩,桑根白皮1兩(銼),百合1兩,赤茯苓1兩半,檳榔1兩,木通1兩(銼),牽牛子1兩(微炒),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鬱李仁1兩(湯浸,去皮,微炒)。 主治:肺氣咳嗽,面目浮腫,小便不通,喘息促急,欲成水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