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蛤散

HAI HA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胃經 17%
膀胱經 14%
腎經 10%
脾經 10%
心經 7%
小腸經 3%
三焦經 3%
肝經 3%
大腸經 3%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3

主治功效


海蛤散

**組成:**文蛤、滑石、甘草、芒硝。

整體功效:清熱解毒化痰散結。

主治:婦人傷寒血結胸膈,揉而痛不可撫近者。

本方由文蛤、滑石、甘草、芒硝組成,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的功效,主治婦人傷寒血結胸膈,揉而痛不可撫近者。

文獻參考:

1.《醫學衷中參西錄》:「海蛤散,治婦人傷寒血結胸膈,揉而痛不可撫近者。方中文蛤、滑石、甘草、芒硝,皆能清熱解毒,化痰散結。文蛤、滑石,又能利水通淋,以助其化痰散結之功。甘草、芒硝,又能緩急止痛,以助其清熱解毒之功。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化痰散結之功。」

2.《本草綱目》:「文蛤,味鹹,性寒,能清熱解毒,化痰散結。主治傷寒血結胸膈,揉而痛不可撫近者。」

3.《本草備要》:「滑石,味甘、性寒,能清熱解毒,利尿通淋。主治傷寒血結胸膈,揉而痛不可撫近者。」

4.《本草正義》:「甘草,味甘、性平,能清熱解毒,緩急止痛。主治傷寒血結胸膈,揉而痛不可撫近者。」

5.《本草經疏》:「芒硝,味鹹、性寒,能清熱解毒,通便利水。主治傷寒血結胸膈,揉而痛不可撫近者。」

傳統服藥法


海蛤1兩(研細),澤漆葉1兩,漢防己1兩,桑根白皮1兩(銼),百合1兩,赤茯苓1兩半,檳榔1兩,木通1兩(銼),牽牛子1兩(微炒),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鬱李仁1兩(湯浸,去皮,微炒)。
上為粗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以利為度。

方劑組成解釋


文蛤味鹹、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的功效;滑石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甘草味甘、性平,具有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功效;芒硝味鹹、性寒,具有清熱解毒、通便利水的功效。本方以文蛤、滑石、甘草、芒硝為主,配伍使用,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婦人傷寒血結胸膈,揉而痛不可撫近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相關疾病


氣喘胰臟炎排尿困難尿道炎膽囊炎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皮膚的惡性黑色素瘤(皮膚癌)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咳嗽全身性水腫小便顏色偏黃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海蛤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六。 組成:澤瀉1分,海蛤1分,防己1分,蘿蔔子30粒。 主治:小兒疳水,腫滿氣急。

海蛤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一。 組成:海蛤1枚(燒灰),硫黃(研)半兩,乾漆(炒令煙盡,研細)半兩。 主治:牙齒宣露。

海蛤散, 出處:《活人書》卷十九。 組成:海蛤1兩,滑石1兩,甘草1兩(炙),芒消半兩。 主治:婦人傷寒血結胸膈,揉而痛不可撫近者。

海蛤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八。 組成:海蛤1兩半,石燕半兩,白鹽1分(炒),魚腦中石子半兩。 主治:小腸壅熱,小便赤澀淋瀝,疼痛不通。

海蛤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五。 組成:海蛤(研)半兩,人參半兩,海藻(馬尾者,湯洗去鹹,焙)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半夏(水煮1-2沸,去滑,切,焙)半兩。 主治:癭瘤。

海蛤散, 出處:《聖惠》卷四十六。 組成:海蛤1兩(研細),澤漆葉1兩,漢防己1兩,桑根白皮1兩(銼),百合1兩,赤茯苓1兩半,檳榔1兩,木通1兩(銼),牽牛子1兩(微炒),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鬱李仁1兩(湯浸,去皮,微炒)。 主治:肺氣咳嗽,面目浮腫,小便不通,喘息促急,欲成水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紫河車散

相似度 75%

琥珀飲

相似度 75%

元滑苓甘散

相似度 75%

生津丸

相似度 66%

芒消甘草湯

相似度 66%

甜消散

相似度 66%

油墜散

相似度 66%

薑汁六一丸

相似度 66%

青螺散

相似度 66%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