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龍丸

大黃龍丸

DA HUANG L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三因》卷二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偏寒 (0.5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脾經 13%
大腸經 13%
肺經 12%
胃經 12%
腎經 9%
膀胱經 7%
三焦經 4%
小腸經 4%
心經 3%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龍丸中加入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解毒:硫磺性寒,能清熱解毒,並有殺蟲止癢之效。搭配大黃等瀉下藥,可增強其瀉熱通便之力,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腸胃積熱所致的便祕、腹痛、發熱等症狀。

2. 消腫止痛:硫磺外用可消腫止痛,治療瘡瘍腫毒、濕疹等症。在大黃龍丸中,硫磺與其他藥物配合,可增強其消腫止痛的作用,治療因熱毒所致的皮膚病、瘡瘍等。

大黃龍丸中包含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下通便:芒硝性寒,味鹹,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功效,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出宿便,減輕腸道積熱。大黃龍丸主治濕熱積滯,腹痛便祕,而芒硝的瀉下作用配合大黃等藥材,可有效清除腸道積滯,緩解便祕症狀。
  2. 清熱解毒:芒硝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消炎止痛,緩解腸道炎症。大黃龍丸中加入芒硝,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更有效地治療腸道濕熱之症。

大黃龍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常用於治療腸道問題,如便祕和痔瘡。其主要成分之一是雄黃,雄黃的主要成分為硫化物,具有消炎、殺菌和解毒的作用。雄黃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能夠清熱解毒,對於腸道內的病原菌及炎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此外,雄黃還能促進腸道蠕動,改善膳食中的水分吸收,從而促進排便。這對於便祕患者尤其重要。儘管雄黃含有某些有毒成分,但在中藥使用的劑量及方式上一般會進行嚴格控制,以確保安全性。由此可見,雄黃在大黃龍丸中的使用,是基於其具有療效的特性,但在實際運用中必須謹慎,以確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大黃龍丸方中加入滑石,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滑石的利水消腫作用:大黃龍丸以瀉熱通便為主,而滑石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可助於排除體內積水,減輕水腫,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2. 滑石的潤腸通便作用:滑石性滑,能潤腸通便,配合大黃等藥物,更能有效地清除腸道積熱,促進排便,達到通便瀉熱的效果。

總而言之,滑石的加入既能利水消腫,又能潤腸通便,與大黃龍丸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使藥效更顯著。

大黃龍丸方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抑菌止瀉: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清熱解毒的功效。其與大黃等寒涼藥物配合,可有效抑制腸道菌羣的過度繁殖,減輕腸道炎症,達到止瀉的效果。
  2. 固澀止血:白礬能收斂止血,與龍膽草、黃芩等苦寒藥物配合,可收斂腸道,減少出血,有效控制因腸道炎症引起的出血症狀。

白礬在方中起到輔佐作用,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功效,提高止瀉、止血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黃龍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劑主療中暑重症及暑熱引發之諸症,包含:

  1. 昏聵閉塞:中暑致神昏不省人事,邪熱蒙蔽心竅。
  2. 暑熱表裡兼證:似傷寒之身熱惡寒、頭痛,或寒熱往來、煩躁口渴,反映暑邪既可滯表、亦易入裡。
  3. 腸胃失和:嘔吐洩瀉,暑濕壅塞中焦,升降失常。

其功效重在「分利陰陽」,即調和暑熱所致氣機紊亂,透過解暑毒、通利二便,使邪有出路。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硫黃、消石(火硝)為君

    • 硫黃「益火通陽」,其性溫熱卻能反佐清暑,助陽氣宣通以破暑濕鬱閉;消石苦寒瀉下,與硫黃相配(如《來復丹》法),一升一降,分消暑邪積滯。此「熱因寒用」體現陰陽互根之理。
  2. 雄黃、白礬為臣

    • 雄黃辟穢解毒,逐痰開竅,針對暑穢蒙心之昏聵;白礬酸寒收澀,既防暑熱傷津,又能化濕止瀉,與硫黃之溫散形成制約。
  3. 滑石、寒食麵為佐使

    • 滑石清暑利濕,導熱從小便出;寒食麵(小麥麵發酵品)和胃消積,兼緩諸藥峻烈之性。

配伍特點

  • 寒熱並行:硫黃、雄黃性溫,配伍消石、滑石之寒,形成「暑毒得瀉、陽氣得通」之勢。
  • 上下分消:消石瀉下通腑,滑石利濕走小便,符合「治暑不利二便非其治」之則。
  • 開竅與固護兼顧:雄黃開閉,白礬收澀,防暑熱耗散太過。

治療原理
暑為陽邪,易耗氣傷津,然「暑必夾濕」,濕性黏滯易阻氣機。本方以硫黃振奮陽氣破濕鬱,消石瀉熱通腑,使暑濕從二便分消;雄黃、白礬解穢化痰以醒神,終達「陰陽分利」之效。其以冷水送服,正合「熱因寒用」之反佐法,引陽熱之藥直趨病所。

此方結構嚴謹,體現古人治暑既清泄又顧護陽氣之思路,尤適於暑濕壅盛、表裡同病之重症。

傳統服藥法


硫黃1兩,消石1兩,雄黃(通明者)半兩,滑石半兩,白礬半兩,寒食面4兩。
去暑毒,分利陰陽。
上為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丸至7丸,漸加至20丸,新汲水送下。昏塞不知人,則以水化開灌之。
黃龍丸(《丹溪心法》卷一)、清暑丸(《普濟方》卷一一七)。中暑忌得冷,此藥卻以冷水下之,乃熱因寒用,疑者釋之。

相關疾病


暈眩頭痛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梅尼爾氏病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嘔吐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怕冷忽冷忽熱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龍丸, 出處:《三因》卷二。 組成:硫黃1兩,消石1兩,雄黃(通明者)半兩,滑石半兩,白礬半兩,寒食面4兩。 主治:去暑毒,分利陰陽。主治:中暑眩暈,昏不知人;或身熱惡寒,頭痛,狀如傷寒;或往來寒熱,煩躁渴甚,嘔吐泄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