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治痧救命丹」方劑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火解毒: 芒硝性寒,味苦鹹,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火解毒、通利二便的功效。痧症多因暑熱濕邪、內熱壅盛所致,芒硝可清熱解毒,使邪氣外泄,達到解毒消痧之效。
- 通腑泄熱: 芒硝亦可通利大腸,促進排便,將積滯的熱毒排出體外,以達到清熱解毒、緩解痧症的效果。
因此,芒硝在「治痧救命丹」中發揮著清熱解毒、通腑泄熱的重要作用,為治療痧症的重要藥物之一。
「治痧救命丹」方劑中包含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解毒闢穢: 雄黃性溫,味辛,有解毒、闢穢之效,可清熱解毒,驅邪止痛,對痧症的熱毒、穢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化瘀止痛: 雄黃亦具活血化瘀之功,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痧症引起的疼痛。
然而,雄黃有毒,需遵醫囑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治痧救命丹是一種著名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鉛丹。鉛丹,即鉛的氧化物,傳統中醫認為其具有解毒、消腫和鎮痛的特性。在古代,鉛丹被廣泛用於中藥中,主要是基於其對一些疾病的療效。然而,現代醫學對鉛丹的使用提出了嚴重的警告,因為其所含的鉛成分具有強烈的毒性,可能導致鉛中毒,並對人體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
儘管在某些文獻中記載了鉛丹的療效,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已經對鉛的危害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因此,當今的中醫 practitioners 越來越傾向於尋找安全且有效的替代方式,以減少使用含有有害成分的藥物。在治療痧的過程中,可以考慮使用其他天然植物成分,這樣既保留了中醫藥的傳統精髓,又能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
「治痧救命丹」方劑中使用硃砂,其原因可從兩方面分析: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有鎮心安神之效。痧症多因心火亢盛、神志不清而致,硃砂可清心火,定神志,緩解痧症中的神志昏迷、言語不清等症狀。
- 解毒止痛: 硃砂亦有解毒止痛之效。痧症多伴有發熱、疼痛等症狀,硃砂可清熱解毒,緩解疼痛。
然而,硃砂為有毒藥物,使用需謹慎,應遵醫囑,嚴格控制用量,以免產生副作用。
治痧救命丹方劑中包含白礬,主要原因如下:
- 解毒止瀉: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痧症常伴隨發熱、腹痛、腹瀉等症狀,白礬能清熱解毒,止瀉止痛,緩解痧症的急性期症狀。
- 收斂止血: 白礬亦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對於痧症引起的出血症狀,如吐血、便血等,能起到止血作用。
白礬為常用中藥材,但性寒且有毒,需謹慎使用,應遵醫囑服用,不可自行配製藥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治痧救命丹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七十二種痧症,腹痛身脹者」。古代醫家所指「痧症」範圍廣泛,包含多種急性病症,特徵為突然發病、症狀急重,常見腹痛脹滿、四肢厥冷、煩躁不安等表現。此方透過點眼刺激療法,既可診斷(點之痛則為痧,不痛則非痧),又能治療(痧症可止腹痛身脹)。
組成與配伍邏輯
核心藥物:
- 馬牙消(芒硝):清熱瀉下,軟堅散結,針對痧毒壅滯之腹痛
- 雄黃:解毒殺蟲,辟穢化濁,為治痧要藥
- 黃丹(鉛丹):外用殺蟲解毒,助消腫止痛
- 朱砂:鎮心安神,清熱解毒,針對痧症煩躁
- 皂礬(綠礬):解毒燥濕,與它藥協同化濁
炮製特點:
- 桃柳枝炒藥:取其祛風活血、通絡解毒之性
- 竹筒陰製法:藉竹清熱、陰地養陰,緩和藥物燥烈之性
- 點眼給藥:目屬肝竅,肝主疏泄,可迅速調暢氣機
治療原理推析
- 辛香走竄:方中雄黃、朱砂等具走竄之性,能開泄閉塞的痧毒
- 清熱泄濁:芒硝、皂礬清泄壅滯,化解痧毒鬱熱
- 外治通絡:透過眼部刺激,激發經氣流通,達到「通則不痛」效果
- 診療一體:利用黏膜敏感度差異診斷痧症,痛感反應提示氣血閉阻
此方體現了古代「痧症宜外治」的治療思路,結合礦物藥的峻烈之性與特殊炮製法,形成獨特的急救外治方案。
傳統服藥法
馬牙消1斤,雄黃2錢,黃丹4兩,朱砂8分,皂礬2兩。
上為細末,用井水和勻,入銅鍋內,忌鐵、錫器板,炭火煎熬,一定要桃、柳枝各3根,共扎一把子,以此炒藥,炒至起金星為度。炒好,用新鮮竹簡數個(乾竹,重汁勿用),須兩頭有節者,將藥趁熱裝入筒內,緊閉筒口,安放潮濕陰僻外石地之上,七日七夜,受過陰氣,再行取出,用乳鉢加工,研極細末,收貯瓷瓶內,勿令走風。
用之點眼,輕則點兩大眼角,點上眼痛,則是痧症,其腹痛身脹自止而病癒矣。若點眼上不痛,乃非痧症,另法治之可也。重者須點數次,以眼不痛為度。
切忌入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治痧救命丹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消腫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劑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治痧救命丹, 出處:《千金珍秘方選》.。 組成:馬牙消1斤,雄黃2錢,黃丹4兩,朱砂8分,皂礬2兩。 主治:七十二種痧症,腹痛身脹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