撾癖散

撾癖散

WO P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中性 (0.94)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5%
脾經 15%
肝經 15%
肺經 9%
膀胱經 9%
心經 9%
膽經 9%
大腸經 6%
腎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膀胱經
心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撾癖散」方中加入文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文蛤性寒,味甘鹹,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化痰的功效。此方中,文蛤能清解因熱毒所致的瘡瘍、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
  2. 軟堅散結:文蛤亦有軟堅散結的作用,可以化解因痰濕凝結而形成的包塊,對於一些頑固性皮膚病,文蛤的加入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撾癖散是中醫用來治療某些病症的一種方劑,其中包含的鉛丹引起了不少的爭議。鉛丹,主要成分為四氧化三鉛(Pb3O4),傳統上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在中醫理論中,鉛丹被認為能夠對抗某些病理產物,特別是與濕熱有關的病症。然而,鉛是一種重金屬,過量使用會對人體產生毒害,尤其是對神經系統和腎臟具有嚴重影響。因此,在現代醫學環境下,鉛丹的使用受到嚴格限制。

在使用撾癖散時,應謹慎考量其組成及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很多古老方劑中的毒性成分逐漸被淘汰,或用其他安全的替代物來取而代之。這提醒我們在使用中藥時,必須注意其成分的安全性及合理性,以避免不必要的健康危害。

撾癖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用途在於治療風濕病、痰濕和皮膚疾病等。而其組成中包含硫磺,主要是因為硫磺在中醫理論中具有散寒、除濕、消毒殺菌的作用。硫磺性溫,能夠溶解體內的痰濕,從而促進氣血的流通,達到舒筋活絡的效果。此外,硫磺在皮膚病的治療中也有顯著效果,能夠消除癢感,並對真菌和細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而常見於治療癬類及其他皮膚病的方劑中。

撾癖散中的硫磺與其他中藥成分相結合,可以相輔相成,增強整體療效,使其在治療風濕及相關病症時更加有效。因此,硫磺在撾癖散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藥治療的整體調理思想,並突顯了其在特定病症中的多重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撾癖散》為傳統中醫治療小兒癖積之方劑,以下從其功效主治、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分述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小兒癖積」,指小兒因飲食不節、脾胃失調,導致痰食積滯、氣血瘀阻,形成腹中結塊(癖塊)。臨床可見腹脹堅硬、按之疼痛、形瘦發熱、食慾不振等症。古籍記載服藥後「取下癖積如藍汁」,乃藥效攻逐積滯,從腸道排出之象,屬中醫「下法」之應用。


二、組成邏輯與功效分析

1. 藥物組成與性味功效

  • 海蛤粉(文蛤粉)
    味鹹性寒,入肺、腎經。傳統用於化痰軟堅、利尿消腫,其鹹寒之性能軟化腹中癖積,現代亦認為含碳酸鈣等成分,可中和胃酸、緩解脹滿。

  • 黃丹(鉛丹)
    味辛性微寒,有毒,入心、肝經。外用居多,內服可鎮驚墜痰、攻積殺蟲。其重墜之性助於破除癖積,然須嚴格控制劑量(如1歲兒僅用1分)。

  • 硫黃
    味酸性溫,有毒,入腎、大腸經。具溫陽通便、殺蟲消積之效,其熱性能推動氣血運行,助癖積溶解排出。

2. 配伍邏輯

  • 寒熱並用:海蛤粉性寒,硫黃性溫,黃丹微寒,三者協調以避免過寒傷陽或過熱助火,專攻積滯。
  • 毒藥攻邪:黃丹、硫黃均有毒性,但「藥甚瞑眩,厥疾乃瘳」,透過毒性破積之力,直搗頑痰瘀結。
  • 醋調與曬乾:醋味酸收,能引藥入肝經(癖積病位與肝脾相關),曬乾後研末可緩和藥性,減低毒性對胃腸刺激。

3. 治療原理

  • 軟堅散結:海蛤粉軟化積塊,黃丹墜痰破堅,硫黃溫通消散,三者協力分解癖積。
  • 通下導滯:硫黃通便,使分解之積滯從大便排出(藍汁樣物為積滯與藥毒混合代謝物)。
  • 脾胃調和:米飲送服護胃氣,避免攻伐太過,符合小兒「臟腑嬌嫩」之體質特點。

三、方劑特色

此方體現中醫「以毒攻毒」「標本兼顧」思想,針對小兒癖積之實證,以有毒峻藥速破積滯,輔以米飲固護正氣。然須注意,古人用藥劑量謹慎(如限定初伏日製備,可能取其陽氣最盛時製藥,增強硫黃溫通之效),現代應用需斟酌古今體質差異。

傳統服藥法


海蛤粉、黃丹、硫黃各等分。
初伏日修合為末,用醋調成膏,攤瓦盆內曬乾,再研為末。
1歲兒服1分,空心米飲下。取下癖積如藍汁為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不可過量。

相同名稱方劑


撾癖散, 出處:《醫學入門》卷六。 組成:海蛤粉、黃丹、硫黃各等分。 主治:小兒癖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