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鉤藤煎以「鉤藤」為主要藥材,原因如下:
- 主治功效: 鉤藤性寒,味苦,具有平肝熄風、清熱解毒之功效。其主要針對肝陽上亢、風火內動所致的眩暈、頭痛、驚癇、抽搐、高血壓等症狀。
- 臨牀應用: 鉤藤煎常用於治療上述病症,特別是在治療高血壓引起的頭暈目眩、頭痛、心悸、失眠等方面效果顯著。
因此,鉤藤煎以鉤藤為主要藥材,充分發揮其平肝熄風、清熱解毒的功效,針對相關病症進行治療。
鉤藤煎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平肝熄風: 鉤藤善於平肝熄風,但對於熱性風邪引起的頭痛、眩暈、痙攣等症狀,單用鉤藤效果有限。黃芩性寒,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可以配合鉤藤清熱解毒,平肝熄風,更有效地治療熱性風邪引起的病症。
- 防止肝陽上亢: 鉤藤雖可平肝熄風,但其藥性偏涼,長期服用易傷脾胃。黃芩味苦,性寒,可以抑制肝陽過亢,防止鉤藤過度寒涼,保持藥性平衡,避免副作用。
因此,鉤藤煎中加入黃芩,不僅能增強藥效,更能提高安全性,使藥物更具臨牀應用價值。
鉤藤煎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瀉火: 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鉤藤具有平肝熄風、清熱解毒的功效,但其性偏涼,若患者體質偏燥熱,容易出現內熱上炎,此時知母可以配合鉤藤,共同清熱瀉火,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損傷正氣。
- 滋陰養肺: 鉤藤煎治療的病症,常伴有肝陽上亢、頭暈目眩、心煩失眠等症狀。知母除了清熱瀉火外,還具有滋陰養肺的功效,可以滋養肺陰,緩解肝火上炎引起的燥熱症狀,使患者更快適應治療過程,提高治療效果。
鉤藤煎中加入寒水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瀉火、平肝熄風的功效。鉤藤本身也具清熱平肝之效,寒水石的加入可增強其清熱瀉火之力,更好地治療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所致的頭風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 鎮驚安神: 寒水石還有鎮驚安神的功效,可輔助鉤藤平息肝風,安定神志,對於伴有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的患者,可以起到更好的療效。
鉤藤煎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升麻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鉤藤擅長平肝潛陽、清熱解毒,而升麻亦有清熱解毒之效,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尤其適用於風熱上擾、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眩暈、煩躁等症。
- 升麻升舉陽氣,輔助鉤藤: 鉤藤性寒,單用易傷陽氣,升麻性微溫,可升舉陽氣,輔助鉤藤發揮藥效,避免寒涼之性損傷正氣,使藥效更為平和。
總之,升麻在鉤藤煎中,既能增強清熱解毒之效,又能升舉陽氣,輔助鉤藤發揮藥效,提升整體療效。
鉤藤煎中添加沙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滋陰: 鉤藤善於平肝熄風,但性偏寒涼,若單用易傷陰。沙參味甘性涼,能滋陰潤燥,與鉤藤配伍,可緩解其寒涼之性,避免傷陰,並增強清熱降火之效。
- 利於藥效發揮: 沙參具有養陰生津之功效,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鉤藤更好的發揮平肝熄風,清熱解毒之效。同時,沙參還能潤肺止咳,與鉤藤一同使用,可擴展治療範圍,適用於伴有肺熱咳嗽的症狀。
鉤藤煎中包含蚱蟬,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痙:蚱蟬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息風止痙之效。其能清熱熄風,對於熱盛風動導致的痙攣抽搐有良好療效。
二、疏散風熱:蚱蟬與鉤藤相伍,能相輔相成,清熱解痙,疏散風熱,並能引藥入肝經,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蚱蟬在鉤藤煎中起到清熱解痙、疏散風熱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鉤藤煎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鉤藤性寒,甘草性甘平,加入甘草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強烈,減輕對胃腸的刺激,使其更易於服用。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緩解疼痛、抗炎抗菌等作用,與鉤藤的鎮驚安神、平肝降壓功效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甘草的加入不僅能使藥性更平和,還能增強藥效,使鉤藤煎的療效更顯著。
主治功效
鉤藤煎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方劑分析
分析多部古籍醫書中關於「鉤藤煎」的記載,可歸納其主要功效與治療原理如下:
主治病症
- 小兒驚癇:此為主要治療病症,包含驚風、癇證等表現,如抽搐、神昏、發熱等症狀。
- 體熱羸瘦:常伴隨驚癇出現的身體消瘦、發熱症狀。
- 胎寒腹痛:初生兒因寒邪侵襲導致的腹痛、啼哭、吐乳、便溏等。
- 夜啼:嬰幼兒夜間啼哭不止,多與臟腑寒熱失調、氣機不暢有關。
- 心痛:心區疼痛,此處應為古籍中偶見的附帶應用。
- 內釣:古代兒科病證名,指腹痛、腰痛、陰囊腫痛等症狀,多因寒邪或蟲積引起。
治療原理
鉤藤煎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平肝熄風、清熱解毒、調和氣血等理論。
平肝熄風:
- 鉤藤為方中主藥,具有良好的平肝熄風之效,可緩解驚癇、抽搐等症狀。
- 全蠍、殭蠶等藥物也常與鉤藤配伍使用,增強熄風止痙的作用。
清熱解毒:
- 驚癇、體熱等症狀多與熱邪有關,方中常配伍黃芩、知母、寒水石等清熱藥物。
- 蚱蟬、薄荷等藥物也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調和氣血:
- 甘草調和諸藥,並具有緩急止痛的作用。
- 當歸、赤芍等藥物有助於調和氣血,緩解疼痛。
- 人參、茯神、沙參等補益藥物,可扶正祛邪,改善體質。
其他作用:
- 麝香具有開竅醒神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神昏症狀。
- 乳香、沒藥、木香、薑黃等藥物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可應用於心痛、內釣等症狀。
方劑加減變化
不同醫書中記載的鉤藤煎,其組成和用量略有差異,主要體現在:
- 君臣佐使的變化:不同醫家對方中主藥的選擇和用量有所不同,例如《聖濟總錄》中以鉤藤為主藥,而《經驗奇方》則強調薑黃的作用。
- 配伍藥物的增減:根據不同病情和病機,醫家會對配伍藥物進行加減,例如治療夜啼時會加入蟬蛻、五味子等藥物;治療內釣時會加入木香、茴香等藥物。
- 劑型的變化:鉤藤煎有散劑、丸劑、煎劑等不同劑型,方便不同情況下使用。
總結
鉤藤煎是中醫兒科常用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癇、體熱羸瘦等症狀。其治療原理以平肝熄風、清熱解毒、調和氣血為主,並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加減變化。現代研究也表明,鉤藤及其配伍藥物具有鎮靜、抗驚厥、解熱、抗炎等藥理作用,為其臨床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鉤藤煎, 出處:《聖惠》卷八十五。 組成:鉤藤1分,子芩半兩,知母半兩,寒水石3分,川升麻半兩,沙參1兩(去蘆頭),蚱蟬2枚(去翅足,微炒),蜣螂2枚(去翅足,炒微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小兒驚癇,體熱羸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