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百病湯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功效。百病湯往往用於治療體虛乏力、氣血不足、免疫力低下等症狀,而黃耆能補益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抗外邪入侵,改善體質。
- 扶正祛邪: 百病湯常用於治療多種疾病,黃耆能扶持正氣,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同時還能幫助機體抵抗病邪,促進疾病康復。在百病湯中加入黃耆,可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百病湯中加入黃芩,主要考量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痢的功效。黃芩味苦寒,歸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止血安胎之效。
在百病湯中,黃芩主要用於清熱解毒,以治療因熱毒蘊結所致的各種疾病。同時,黃芩亦可燥濕止痢,對於濕熱下注所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也有療效。
百病湯中加入鈎藤,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平肝熄風:鈎藤味苦甘,性平,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清熱解毒的功效。其能平息肝陽上亢,鎮定神經,有效緩解頭痛眩暈、驚癇抽搐等症狀。
二、活血通絡:鈎藤亦可活血通絡,改善血液循環,有利於疏通經脈,緩解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因此,百病湯中加入鈎藤,可發揮其平肝熄風、活血通絡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由肝陽上亢、氣血瘀阻引發的各種疾病。
「百病湯」並非正式中藥方劑,其組成也並未明確記載包含「蚱蟬」。
若您所指的方劑另有其名,請提供更詳盡資訊。
但一般而言,中醫使用「蚱蟬」入藥,主要是因為其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鎮驚止痙、利咽止痛等功效。
若「百病湯」中確實含有「蚱蟬」,可能意指該方劑具有清熱解毒、鎮驚止痙等功效,可針對某些特定疾病進行治療。
百病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百病湯中可能包含多種藥材,藥性各不相同,甘草可協調藥性,使藥效更協調、更安全。
- 補脾益氣: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疲勞的作用。百病湯一般針對體虛乏力、抵抗力下降等問題,加入甘草可增強人體正氣,促進身體康復。
總之,甘草在百病湯中起到重要的調和與補益作用,有助於提升藥效、減輕毒副作用,使治療效果更佳。
百病湯中包含蛇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濕止痛: 蛇蛻性味甘平,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關節疼痛、麻木等症狀。蛇蛻入藥,能疏通經絡,散瘀止痛,對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等疾病有顯著療效。
- 活血化瘀: 蛇蛻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腫止痛,加速傷口癒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蛇蛻能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百病湯中加入蛇蛻,不僅能祛風濕止痛,還能活血化瘀,對於多種病症具有治療作用。
百病湯中加入牛黃,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的藥性。牛黃乃牛膽結石,其性寒涼,味苦,入心、肝、膽經,能清心火,解熱毒,開竅醒神。
當人體出現熱毒壅盛、神志不清、煩躁不安等症狀時,牛黃可通過清熱解毒,使熱邪消散,恢復神志;同時,其開竅醒神之效,可使患者神志清醒,恢復正常。因此,在百病湯中加入牛黃,有助於治療因熱毒內蘊而導致的各種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據原文記載,此方劑主治「小兒驚癇脹滿,掣縮吐(??)」,其症狀描述雖有缺漏,但從關鍵詞可推測以下適應症:
- 驚癇:指小兒因風熱或痰火引動肝風,出現抽搐、神昏、驚叫等症,與現代「小兒驚厥」或「癲癇發作」類似。
- 脹滿:可能為氣滯或痰濕中阻所致,伴見腹部脹滿、消化不良。
- 掣縮:肢體肌肉抽掣拘急,與肝風內動相關。
- 吐(??):雖文字殘缺,推測為嘔吐或吐涎(痰涎上涌),常見於小兒痰熱壅盛或胃氣上逆。
綜合而言,此方針對小兒肝風內動、痰熱擾神之證,以平息驚風、清熱化痰為主要方向。
二、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一)藥物組成與劑量特點
君藥:
- 鈎藤(1分):平肝息風,清熱定驚,為治小兒驚風要藥,直接緩解抽搐。
- 蚱蟬(3分,炙):熄風止痙,《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小兒驚癇夜啼」,增強抗驚厥之效。
臣藥:
- 黃芩(1分):清瀉肝膽及上焦實熱,防風火相煽。
- 牛黃(3銖):豁痰開竅、涼肝息風,針對痰熱蒙蔽神昏。
- 蛇蛻皮(1寸,炙):祛風定驚,協同鈎藤、蚱蟬解除痙攣。
佐使藥:
- 黃耆(1分):補氣固表,既防肝風戕伐正氣,又可固護衛陽(「有汗則以粉撲之」推測患兒兼表虛)。
- 甘草(2分,炙):調和諸藥,緩急和中,制約黃芩、牛黃之寒。
(二)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清熱息風為主:
- 鈎藤、蚱蟬、蛇蛻皮協同平息肝風;牛黃、黃芩清熱化痰,構成「清肝熱→熄肝風→止痙攣」主線。
- 標本兼顧:
- 黃耆補氣扶正,針對小兒臟腑嬌嫩,避免祛邪傷正;甘草調和藥性,保護脾胃。
- 劑量設計考量:
- 蚱蟬用量最重(3分),凸顯其熄風止痙的主導地位;牛黃僅用3銖(約0.3分),因價昂性猛,少用即可奏效。
(三)煎服法與療效判斷
- 煎煮濃縮:水1升半煎至6合(約360ml),高濃度提取有效成分。
- 年齡分服:百日兒服半合(約30ml),2歲服3合(約180ml),體現劑量按體質調整。
- 「取利為度」:服後以排便(可能是痰熱從下而瀉)為奏效指標,反映攻邪之旨。
三、總結
此方以熄風定驚為核心,結合清熱化痰、補氣固表,形成攻補兼施之局,適合小兒驚癇屬風熱夾痰、正氣略虛者。其組方體現古代醫家對小兒「肝常有餘,脾常不足」病理特點的掌握,尤其重視蟲類藥(蚱蟬、蛇蛻)與植物藥的協同作用。
傳統服藥法
黃耆1分,黃芩1分,鈎藤1分,蚱蟬3分(炙),甘草2分(炙),蛇蛻皮1寸(炙),牛黃3銖。
以水1升半,煮取6合,百日兒服半合,2歲服3合。取利為度,有汗則以粉撲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百病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八。 組成:黃耆1分,黃芩1分,鉤藤1分,蚱蟬3分(炙),甘草2分(炙),蛇蛻皮1寸(炙),牛黃3铢。 主治:小兒驚癇脹滿,掣縮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