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犀角煎方劑中包含犀角,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傳統醫學理論: 犀角在中醫藥典籍中被視為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珍貴藥材,被認為具有消炎止痛、抗菌、抗病毒等功效,能治療熱病、神昏譫語、吐血、衄血等症。
二、 歷史因素: 犀角在古代被廣泛應用於醫療和宗教儀式,其價值極高,甚至被視為珍貴的貢品。因此,許多傳統藥方中都包含犀角,並在歷史上流傳至今。
然而,隨著犀牛的數量急劇減少,國際上已嚴禁犀角貿易,因此現代醫藥已不再使用犀角,並積極尋找其他藥材替代。
犀角煎方劑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犀角本身亦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與黃芩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更有效地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各種病症。
- 瀉火止血:犀角煎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例如吐血、衄血、咯血等。黃芩能清熱瀉火,並能止血安胎,與犀角協同作用,可有效控制血熱妄行,達到止血的目的。
犀角煎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犀角性寒,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兩者合用,可增強清熱瀉火之效,適用於熱盛傷陰,煩躁不安,口渴咽乾等症。
- 滋陰生津: 知母能夠滋陰生津,潤燥止渴,有助於緩解犀角可能帶來的燥熱之弊,避免過度耗傷津液,使藥效更趨平和。
犀角煎方中含有升麻,主要是利用升麻的解毒和升散功效。
犀角本身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而升麻則能引導藥力上行,疏散表邪,與犀角相輔相成,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
此外,升麻的升散作用,能促進藥液的流通,幫助藥物更好地到達病竈,進一步提升療效。
犀角煎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 犀角性寒,善清熱解毒,但其藥性較烈,容易傷正氣。人參性溫,補氣益血,能扶正固本,增強人體抵抗力,避免犀角過寒損傷脾胃,並有助於促進藥效發揮。
- 調和藥性,相輔相成: 犀角煎中常加入其他寒涼藥物,例如黃芩、連翹等,以清熱解毒。人參的溫性則能調和藥性,避免過寒傷正,使藥效更加平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犀角煎中加入人參,不僅能扶正固本,還可調和藥性,使藥效更加平和,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犀角煎方劑中包含蚱蟬,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退翳明目: 蚱蟬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退翳明目之效。配合犀角的清熱解毒,可加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熱毒壅盛、目赤腫痛、翳障遮蔽等症狀。
- 活血通絡,散瘀消腫: 蚱蟬還具活血通絡、散瘀消腫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配合犀角的涼血止血,能更有效地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出血、腫痛等症狀。
因此,蚱蟬在犀角煎方劑中,不僅能加強清熱解毒功效,更能輔助活血通絡,促進藥效更全面地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犀角煎方中加入蛇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散瘀止痛:蛇蛻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輔助犀角清熱解毒,散瘀止痛,尤其適用於熱毒壅盛、血瘀疼痛等症。
- 活血通絡,祛風止癢:蛇蛻亦有活血通絡、祛風止癢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並可減輕瘙癢症狀。
因此,蛇蛻的加入,可增強犀角煎的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活血通絡等功效,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犀角煎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表: 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柴胡則善於疏肝解鬱、清熱解表,兩者相輔相成,增強了方劑清熱解毒,疏散外邪的功效。
- 調和營衛: 犀角入血分,柴胡入氣分,兩者協同作用,可調和氣血,促進營衛之氣流通,有利於緩解因外邪侵襲導致的營衛不和症狀。
犀角煎方劑中加入鈎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平肝止痙: 鈎藤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平肝、熄風止痙的功效。犀角性寒,味苦,入心、肝經,亦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鎮驚安神之效。兩者合用,可加強清熱平肝、熄風止痙的作用,用於治療肝陽上亢、熱極生風所致的頭痛眩暈、痙攣抽搐等症。
- 相輔相成: 犀角善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但其止痙作用相對較弱;鈎藤則擅長平肝熄風、止痙,但清熱解毒之力不足。兩者配伍,取長補短,相輔相成,可發揮更強的療效,達到清熱平肝、熄風止痙的效果。
犀角煎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犀角性寒,入心、肝經,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甘草性甘,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補氣益脾的作用。甘草與犀角搭配,能調和犀角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更能發揮藥效。
- 增強療效:甘草可以增強犀角的清熱解毒作用,使藥效更佳。同時,甘草也能保護脾胃,避免犀角寒性損傷脾胃。此外,甘草還有緩解藥物毒性的作用,可減輕犀角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犀角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小兒發驚癇,體瘦煩熱」,為古代治療小兒驚風癇證的方劑。其證候特點為:
- 驚癇發作:小兒因熱盛動風或痰熱擾神,出現抽搐、意識障礙等癇證症狀。
- 體瘦煩熱:長期熱邪耗傷陰血,導致形體消瘦,並伴隨心煩、躁動、身熱等虛熱徵象。
此方針對「熱毒內蘊、氣陰兩傷」之病機,兼顧清熱解毒、益氣養血,以平息驚風、調和氣血。
二、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配伍
- 犀角屑(3兩):
- 性味鹹寒,主入心、肝經,為清熱涼血、解毒定驚之要藥。
- 針對驚癇的核心病機「熱極生風」,直折心肝火熱,平息抽搐。
- 人參(3兩):
- 甘溫益氣,補脾肺之虛,顧護元氣。
- 用於小兒體瘦、氣血不足,防止犀角、黃連寒涼傷正,體現「祛邪兼扶正」思路。
- 當歸(3兩):
- 甘辛溫,養血活血,與人參協調補益氣血。
- 對治熱病耗傷陰血所致的「體瘦」,助營血充盈,緩解煩熱。
- 黃連(4兩):
- 苦寒清熱瀉火,主入心胃,協同犀角增強清熱解毒之力。
- 針對心經實熱引起的煩躁、驚癇,具「瀉火安神」之效。
- 蜜(1合):
- 甘平潤燥,調和藥性,緩解犀角、黃連苦寒之性,兼護脾胃。
2. 方劑配伍特點
- 清熱與補益並行:
以犀角、黃連清瀉心肝實熱為主,人參、當歸輔助氣血,避免「熱邪雖去、正氣耗竭」之弊,適合小兒「臟腑嬌嫩」之體質。 - 標本兼治:
既解驚癇急症(治標),又調理長期體瘦煩熱(治本),體現中醫「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原則。
3. 煎服法意義
- 去滓納蜜煎三沸:
蜜經煎煮後黏稠甘緩,能緩和峻烈藥性,使藥力持久作用於上焦(心、肺),同時提升口感,便於小兒服用。 - 分三服,日三次:
小兒臟器未充,頻服少量可避免藥力過猛,維持穩定療效。
4. 潛在治療原理
從中醫理論推論,本方可能通過:
- 清熱鎮驚:犀角、黃連降低中樞神經興奮性,抑制異常放電(類似抗驚厥作用)。
- 調節氣血:人參、當歸改善營養狀態,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 解熱除煩:全方協同消退內熱,緩解因熱邪導致的煩躁不安。
總結:犀角煎以清熱解毒為核心,輔以益氣養血,針對小兒熱盛驚風兼氣血虛弱之證,體現中醫「攻補兼施」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犀角屑3兩,人參3兩,當歸3兩,黃連4兩,蜜1合。
上切。
以水5升,煮取1升,去滓,納蜜煎三沸,分為3服,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小兒發驚癇、體瘦煩熱等症。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犀角煎, 出處:《外台》卷二十五引《古今錄驗》。 組成:犀角屑3兩,人參3兩,當歸3兩,黃連4兩,蜜1合。 主治:熱毒下血。
犀角煎, 出處:《聖惠》卷十八。 組成:犀角屑1兩,川升麻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馬牙消半兩,黃柏半兩(銼),黃藥1兩。 主治:熱病。咽喉赤腫,口內生瘡,不能下食。
犀角煎,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九引《嬰孺方》。 組成:地脈草12分,黃連12分,葳蕤12分,黃柏8分,竹茹8分,茜草8分,蜜1升,人參6分,牡蠣10分,梁州榉皮14分,乾藍4分,犀角屑5分,甘草5分。 主治:小兒谷痢挾毒。
犀角煎, 出處:《聖惠》卷八十五。 組成:犀角屑1兩,子芩3分,知母1兩,川升麻1兩,人參3分(去蘆頭),蚱蟬2枚(去翅足,微炒),蛇蛻皮3寸(微炙),柴胡半兩(去苗),鉤藤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小兒發驚癇,體瘦煩熱。
犀角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 組成:犀角(鎊屑,搗爲細末)2兩,威靈仙10斤(紫色者),天麻(取細末)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取末)2兩,龍腦(生者,研)半兩。 主治:中風。手足偏枯不隨,或癱或緩,腳氣攻頭面浮腫,口眼歪斜,語澀多涎,精神恍惚,大便風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