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蛇蛻皮散中包含蛇蛻,是因其具有多種藥效,與方劑的治療目的相契合。
蛇蛻性味甘、涼,入肺、肝經,具有祛風止痙、止癢消腫的功效。其富含蛋白質、氨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能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對風濕痺痛、皮膚瘙癢、麻痺癱瘓等症有較好療效。
蛇蛻皮散的組成中,以蛇蛻為主要藥材,可發揮其祛風止癢、舒筋活絡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風濕痺痛、麻痺癱瘓、皮膚瘙癢等疾病的目的。
蛇蛻皮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細辛味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效。蛇蛻皮散以蛇蛻皮為主,性寒,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等症,而細辛則可溫散寒邪,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協同蛇蛻皮散的療效。
- 調和藥性: 蛇蛻皮散中其他藥物多偏寒涼,加入細辛可以起到溫陽化氣的作用,平衡藥性,避免寒涼過度,防止對脾胃造成負擔,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發揮作用。
蛇蛻皮散中加入鈎藤,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平肝,熄風止痙:鈎藤性涼,味甘苦,入肝經,具有清熱平肝、熄風止痙的功效。蛇蛻皮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風,而鈎藤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平息肝風,從而達到止痙的效果。
- 疏通經絡,活血化瘀:鈎藤還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蛇蛻皮散中常加入其他活血化瘀的藥物,如蜈蚣、全蠍等,鈎藤的加入可以協同這些藥物,更好地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病竈的消散。
蛇蛻皮散中包含黃耆,主要有以下原因:
- 補氣固表: 蛇蛻皮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風、抽搐等症狀,黃耆具有補氣固表之效,可以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外邪入侵,減少驚風發作的頻率。
- 提升藥效: 蛇蛻皮散中其他藥物如僵蠶、全蠍等,具有較強的祛風止痙作用,但可能損傷正氣。黃耆補氣作用可以協調藥性,防止藥物毒性,提升藥效。
因此,黃耆在蛇蛻皮散中起到補氣固表、提升藥效的作用,使藥效更全面、安全。
蛇蛻皮散中加入大黃,是基於其瀉熱解毒的功效。
蛇蛻皮散主治風濕痹痛、筋骨拘攣等症,而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其寒涼之性可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並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風濕痹痛的症狀。
此外,大黃還能通腑瀉熱,對於因濕熱內蘊導致的筋骨拘攣也有輔助作用。因此,蛇蛻皮散中加入大黃,可謂相得益彰,有助於提升其整體療效。
蛇蛻皮散中加入蚱蟬,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退翳明目的功效。
蚱蟬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治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同時,蚱蟬也有退翳明目的作用,能治療目赤腫痛、翳障等眼疾。
蛇蛻皮散主要治療風熱、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癬症等。蚱蟬的清熱解毒、退翳明目功效,可以輔助蛇蛻皮散清熱解毒、消腫止癢,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蛇蛻皮散方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調和藥性,緩和蛇蛻皮的寒性:蛇蛻皮性寒,可清熱解毒,但若寒性過強,則易損傷脾胃。甘草性甘平,能緩和蛇蛻皮的寒性,使其藥性更加溫和,不易傷及脾胃,提高藥效發揮的空間。
二、增強藥效,提高清熱解毒功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解毒的功效,與蛇蛻皮同用,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並能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
因此,蛇蛻皮散中加入甘草,既可調和藥性,又可增強藥效,使之成爲更有效的清熱解毒方劑。
蛇蛻皮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成分中包含鉛丹,這引起了許多關注。鉛丹主要成分是硫化鉛,古代中醫認為其具有良好的解毒及消腫作用。蛇蛻皮散的用途主要在於治療皮膚病、癢疹等病症,而鉛丹則通過其強效的化學性質,幫助清熱解毒,促進癒合。然而,鉛丹的使用也需要謹慎,因為鉛具有毒性,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引發中毒等健康問題。在現代醫學觀點下,鉛丹的安全性備受挑戰,許多醫師和藥師建議在使用此類方劑時,應諮詢專業意見並考慮替代療法。此外,對於當代的藥物調配,越來越多中醫師傾向於使用無毒或相對安全的藥材,以期減少對病人健康的風險。因此,在傳承中醫的同時,對於其組方成分的解析及替代研究將會是未來的重要方向。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蛇蛻皮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風癇,及一切驚熱」,屬 pediatric 驚風、癲癇範疇。傳統認為「風癇」多因風邪內動、痰熱擾神,症見抽搐、昏仆、目睛上視等;「驚熱」則指受驚後引發的熱象,如煩躁、發熱、驚啼不安。此方以祛風鎮驚、清熱化痰為主,適用于小兒體質稚嫩,易受風熱驚擾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蛇蛻皮(燒灰)
- 性味甘鹹平,歸肝經,傳統用於祛風定驚、解毒止痙。
- 燒灰後增強收斂之性,可平息肝風內動,適用於驚癇抽搐。
- 推測作用:抑制神經興奮,緩解肌肉痙攣。
仙靈脾(淫羊藿,蒸過)
- 性辛甘溫,傳統補腎陽、強筋骨,但此方特別標註「蒸過」,或為減其溫燥,取其通絡之功。
- 與風藥配伍,可能助疏風透邪,兼固先天腎氣,防止驚風傷正。
蟬殼(微炒)
- 性甘寒,善疏散風熱、透疹止驚,為小兒驚風常用藥。
- 炒製後緩其寒性,專注於熄風鎮靜,尤宜肝熱動風之證。
甘草(炙)
- 甘平和中,炙後增溫補之性,調和諸藥,緩解峻烈之性,保護脾胃。
川大黃(微炒)
- 苦寒瀉下,炒後減其攻下力,轉為清泄內熱、化瘀通滯,導驚熱從二便出。
三、組方思路與協同效應
- 祛風定驚:蛇蛻、蟬殼為主力,直達肝經熄風;仙靈脾輔助通絡,兼防風藥耗傷正氣。
- 清熱瀉火:大黃清瀉裡熱,防止熱極生風;蟬殼透散表熱,表裡雙解。
- 標本兼顧:甘草調和緩急,護脾胃以固後天。全方兼顧「風、熱、驚」三大病機,共奏鎮驚安神、化痰熄風之效。
四、潛在治療機轉推測
- 抗驚厥作用:蛇蛻、蟬殼可能調節 GABA 受體,抑制中樞神經過度興奮。
- 解熱抗炎:大黃、蟬殼協同降低發炎因子,緩解驚熱伴隨之高熱。
- 調節免疫:仙靈脾或通過調節 Th1/Th2 平衡,減輕過敏性驚風反應。
此方體現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與「驚癇多屬痰熱」的理論,以輕靈之品祛風痰,佐以清瀉,契合小兒「易虛易實」之體質特點。
傳統服藥法
蛇蛻皮1條(燒灰),仙靈脾1兩(蒸過),蟬殼半兩(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
上為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後溫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蛇蛻皮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二。 組成:蛇蛻皮1尺,芸苔子5合,不中水磚末1升。 主治:發背。毒腫紫黑,堅硬疼痛。
蛇蛻皮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一。 組成:蛇蛻皮半兩(燒灰),麝香1錢。 主治:吹奶。癰腫疼痛,寒熱發歇,晝夜呻喚。
蛇蛻皮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四。 組成:蛇蛻皮半兩(炙黃),吳茱萸半兩(洗3遍),蠶沙(微炒)1分,柳枝1分,槐枝1分。 主治:齒風,疼痛不可忍。
蛇蛻皮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三。 組成:蛇蛻皮1條(燒灰),仙靈脾1兩(蒸過),蟬殼半兩(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 主治:眼卒生翳膜,侵睛不退。
蛇蛻皮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五。 組成:蛇蛻皮5寸(燒灰),細辛半兩,鉤藤半兩,黃耆半兩(銼),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蚱蟬4枚(微炙,去翅足),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鉛霜半兩(細研)。 主治:小兒風癇,及一切驚熱。
蛇蛻皮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五。 組成:蛇蛻皮5寸(炙黃),蚱蟬10枚(去翅足,微炙),蜣螂3枚(去翅足,微炙),麻黃半兩(去根節),人參3分(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細辛半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黃耆半兩(銼),當歸半兩(銼,微炒)。 主治:小兒驚癇,發作不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