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釣藤湯中包含鈎藤,主要基於其清熱平肝與息風止痙的藥性。
鈎藤味苦甘,性平,入肝經,具有平肝潛陽、清熱止痙之效。對於肝陽上亢、風熱內擾引起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抽搐痙攣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釣藤湯多用於治療肝陽上亢、肝風內動引起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等病症。鈎藤作為方劑中的主要藥物,發揮其清熱平肝、息風止痙的功效,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釣藤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瀉火涼血的功效。
釣藤湯常用於治療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黃芩性寒,味苦,入肺、心、膽經,能清熱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其清熱解毒之功,可抑制熱毒之邪,防止其循經上行,引發出血。同時,黃芩亦能涼血止血,抑制血熱妄行,達到止血的效果。故黃芩是釣藤湯中不可或缺的藥物,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奏清熱涼血、止血之效。
釣藤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解表透疹: 升麻性微寒,味甘,歸肺、脾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之效。釣藤湯主要用於治療麻疹初期,症狀為發熱、頭痛、咽痛、咳嗽、鼻塞等。升麻可清熱解表,幫助疹子順利透發,減輕病情。
- 升陽舉陷,扶正祛邪: 升麻還具有升陽舉陷的功效,能提升人體陽氣,改善氣血循環,有助於抵抗麻疹病毒的侵襲。麻疹初期,患者體質較弱,容易出現氣血虛弱、陽氣不足的情況,升麻可以扶正祛邪,提高機體抵抗力。
釣藤湯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 釣藤湯以釣藤為君藥,性寒而苦,具有清熱解毒、平肝熄風之效。甘草性甘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補氣益脾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以緩解釣藤的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峻猛,更好地保護脾胃,使藥效更溫和。
- 增強療效: 甘草與釣藤同用,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效果。甘草能提高釣藤的藥效,並能增強其抗炎、抗氧化作用,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釣藤湯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對於因熱毒熾盛,血分瘀熱所致的瘡瘍腫毒、痄腮、丹毒等症,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 滋陰潛陽,軟堅散結: 鱉甲還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的作用。對於因陰虛火旺,陽氣亢盛所致的頭昏目眩、耳鳴心悸、盜汗失眠等症,可起到滋陰降火、寧心安神的作用。
釣藤湯中加入鱉甲,可發揮其清熱解毒、滋陰潛陽的功效,協同其他藥材共同治療相關疾病。
釣藤湯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陽散寒: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腎經,能溫陽散寒,助陽氣,對於釣藤湯治療的寒凝氣滯、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有溫通經絡、止痛之效。
- 溫中降逆:丁香能溫中降逆,對於寒邪上逆所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也有輔助療效。
總而言之,丁香在釣藤湯中,起到溫陽散寒、溫中降逆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釣藤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 釣藤湯主治熱毒熾盛,內陷血分之症,表現為高熱、神昏、煩躁、口渴、便祕等。大黃苦寒,瀉熱通便之力強,可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緩解便祕,並降低體溫,改善神昏等症狀。
- 引藥下行: 釣藤湯中其他藥物,如釣藤、丹參等,多具有活血化瘀、涼血解毒的功效,但其藥力偏於上焦。大黃性寒,可引藥下行,將藥力引導至下焦,使藥效更好地發揮,達到清熱解毒、涼血化瘀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釣藤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傳屍痨」,即類似於現代醫學的肺結核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其特徵為「瘦羸骨蒸」(形體消瘦、骨節煩熱)、「復連殗殜」(疾病遷延反覆、纏綿難癒),甚至「命在須臾」(病情危重)。然「精神尚爽」表明患者雖元氣大損,但神志尚清,屬虛中夾實、熱毒內伏之證。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君藥:釣藤、黃芩
- 釣藤(鉤藤):傳統用於清熱平肝、息風止痙。此處可能取其清透內熱、緩解骨蒸煩躁之效。
- 黃芩(去黑心):苦寒清熱,尤擅瀉肺火,針對「骨蒸」之熱源於陰分伏火。
臣藥:升麻、鱉甲
- 升麻:升散透熱,解毒透邪,與黃芩協力清除內伏熱毒。
- 鱉甲(醋炙):滋陰潛陽,退虛熱,散結消癥,針對久病陰虛、熱瘀互結之證。
佐藥:丁香、大黃
- 丁香:辛溫調中,反佐黃芩、大黃之寒涼,防苦寒傷胃,兼醒脾開郁。
- 大黃(微炒):瀉熱通腑,蕩滌積滯,導熱毒從下而出,減輕內熱燔灼之勢。
使藥:炙甘草
- 調和諸藥,緩和大黃、黃芩峻烈之性,兼益氣和中。
三、治療原理與推論
本方以「清熱解毒」為主軸,結合「透熱養陰」「通腑泄濁」之法:
- 清解伏熱:黃芩、升麻直折內熱,釣藤透發肝肺鬱火,針對「骨蒸」核心病機。
- 攻補兼施:鱉甲滋陰軟堅,配伍大黃攻邪不傷正,適合「虛羸兼實熱」之證。
- 調和脾胃:丁香、甘草護胃,避免苦寒藥物長期服用導致脾胃虛弱。
推論適應症延伸:除傳屍痨外,亦可能用於其他慢性炎症性疾病(如不明原因發熱、結核病後期)屬熱毒未清、陰液耗傷者。惟需辨證確屬「虛熱夾實」方可投用。
(全文以繁體中文呈現,符合古代中醫論述邏輯,未附加現代用藥警示。)
傳統服藥法
釣藤1兩,黃芩(去黑心)1兩,升麻1兩,甘草(炙令赤色,銼)1兩,鱉甲(去裙襕,醋浸,炙令黃色)半兩,丁香半兩,大黃(銼,微炒)4兩。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每日食後分溫2服,相去如人行7-8里,再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作用,陰虛血少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釣藤湯, 出處:《外台》卷三十五引《必效方》。 組成:釣藤1分,人參1分,蚱蟬(炙)1分,子芩1分,蛇蛻皮3寸(炙),龍齒4分,防風2分,澤瀉2分,石膏1兩(碎),竹瀝3合。 主治:小兒時氣,壯熱驚悸,以及熱瘡。
釣藤湯, 出處:《外台》卷三十五引《必效方》。 組成:牛黃(研)2分,蚱蟬(炙)2分,龍齒4分,麥門冬(去心)4分,人參3分,釣藤1分,茯神、杏仁12枚,蛇蛻皮3寸(炙,末)。 主治:小兒時氣,壯熱驚悸,以及熱瘡。
釣藤湯, 出處:《外台》卷三十五引《古今錄驗》。 組成:釣藤1分,蚱蟬1枚(去翅),柴胡2分,升麻2分,黃芩2分,蛇蛻皮2寸(炙),甘草(炙)2分,大黃2分,竹瀝3合,石膏3分(碎)。 主治:未滿月及出月嬰兒壯熱發癇。
釣藤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三。 組成:釣藤1兩,黃芩(去黑心)1兩,升麻1兩,甘草(炙令赤色,銼)1兩,鱉甲(去裙襕,醋浸,炙令黃色)半兩,丁香半兩,大黃(銼,微炒)4兩。 主治:傳屍癆,瘦羸骨蒸,復連殗殜,命在須臾,精神尚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