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茜根散中包含茜草根,主要基於其藥性與方劑主治的契合。
茜草根味苦寒,入血分,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其善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症,亦可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
茜根散方中,以茜草根為君藥,取其涼血止血、活血化瘀之效,配合其他藥物,針對不同病症,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茜根散方劑中包含犀角,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犀角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譫語、吐血、衄血等症。古籍中認爲犀角對治療熱毒血癥有顯著療效。
- 鎮驚止痙: 犀角具有鎮驚止痙之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驚厥抽搐等症。古人認為犀角可平息熱邪,鎮定神志,因此在治療熱性疾病時常使用。
然而,由於犀牛瀕臨絕種,現今禁止使用犀角,應以其他藥材替代,避免造成生態危機。
茜根散中加入升麻,是為了發揮其疏散風熱與升陽舉陷之功效。
升麻性味辛涼,入肺、脾經,具有疏散風熱、升陽舉陷、止痛止汗的功效。
茜根散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升麻在此方中,一方面可以疏散外感風熱,另一方面可以升提陽氣,幫助機體抵抗外邪,達到解表散寒的效果。
此外,升麻還有升陽舉陷之效,可以改善患者因氣虛引起的頭昏眼花、乏力等症狀,進一步增強治療效果。
茜根散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茜根散主治熱毒壅盛、牙齦腫痛、口臭、齒搖等症。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改善牙齦腫痛、口臭等症狀。
- 活血化瘀:茜根散中也包含其他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藥材,如茜草、地榆等。大黃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牙齦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腫止痛。
總而言之,大黃在茜根散中發揮了清熱瀉火、活血化瘀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牙齦腫痛、口臭等症狀的目的。
茜根散中加入黃芩,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茜根散主治熱毒蘊結,症見口瘡、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黃芩味苦性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能有效抑制熱毒上炎,並輔助茜根散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2. 涼血止血:茜根散中還包含茜草,具有涼血止血之效。黃芩亦有涼血止血作用,與茜草相輔相成,加強止血效果,避免熱毒攻伐血分而加重病情。
茜根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茜根散的組成多爲寒涼藥性,而甘草性甘溫,可以緩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損傷脾胃,起到“調和諸藥”的作用。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益氣補脾、解毒生津的作用,可以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使藥效更加全面。同時,甘草還能緩解其他藥物的副作用,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甘草在茜根散中起到了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治功效
茜草根散是一劑中藥方劑,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涼血、活血通經、散結消腫等功效。主治小兒吐血,心臟煩躁不安,情緒抑鬱。
茜草根散的成分包括茜草根、犀角、升麻、大黃、黃芩、甘草。
茜草根具有活血通經、利尿消腫、清熱涼血功效。常用於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瘀血腹痛、跌打損傷、尿路感染、痢疾、黃疸等疾病。
犀角性寒涼,清熱解毒之力甚強,能清心肝之熱,涼血止血,又能解瘡瘍疔毒,故為治療熱毒瘡瘍之要藥。
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可入肝、膽、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茜草根散中的各味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瀉火涼血、活血通經、散結消腫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小兒吐血,心臟煩躁不安,情緒抑鬱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茜根草1兩, 黃芩1兩, 側柏葉1兩, 阿膠(杵碎,炒令黃燥)1兩, 甘草(銼,生用)1兩。
上為粗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入生地黃半兩,煎至6分,去滓,溫服之。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茜根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七。 組成:茜根2兩(銼),白芍藥3兩,麥門冬3兩(去心),雞蘇葉4兩,小薊根3兩,青竹茹4兩。 主治:吐血不止,心胸煩熱。
茜根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七。 組成:茜根草1兩,黃芩1兩,側柏葉1兩,阿膠(杵碎,炒令黃燥)1兩,甘草(銼,生用)1兩。 主治:鼻衄,終日不止,心神煩悶。
茜根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九。 組成:茜根半兩,犀角屑1分,川升麻1分,川大黃(銼,微炒)1分,黃芩1分,甘草(炙微赤,銼)1分。 主治:小兒吐血,心躁煩悶。
茜根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三。 組成:茜根1兩(銼),地榆3分(微炙,銼),馬藺子3分(微炒),黃連3分(去須,微炒),黃柏3分(微炙,銼),黃芩3分,當歸3分(銼,微炒)。 主治:小兒血痢不止,肌體黃瘦,腹痛,不能飲食。
茜根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茜根1兩,當歸(銼,微炒)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貝母(煨,微黃)1兩,牡丹1兩,瓜蒂1兩,羚羊角屑1兩,柏葉(微炙)1兩,紅藍花2兩,生乾地黃3兩。 主治:婦人小便出血,心神煩悶。
茜根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七。 組成:茜根(銼)1兩,羚羊角屑1兩,柏葉1兩,刺薊1兩,阿膠(搗碎,炒令黃燥)1兩,白芍藥1兩,白朮1兩,黃耆(銼)1兩,當歸(銼,微炒)1兩,黃芩1兩,生乾地黃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伏龍肝2兩,亂發灰半兩。 主治:虛勞少力,吐血心悶,頭旋目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