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茜根草1兩, 黃芩1兩, 側柏葉1兩, 阿膠(杵碎,炒令黃燥)1兩, 甘草(銼,生用)1兩。
上為粗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入生地黃半兩,煎至6分,去滓,溫服之。
方劑組成解釋
茜草根、犀角、升麻、大黃、黃芩、甘草均有涼血止血、清心安神的功效。本方以茜草根、犀角、升麻、大黃為主,配以黃芩、甘草,共奏涼血止血、清心安神的功效。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茜根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七。 組成:茜根2兩(銼),白芍藥3兩,麥門冬3兩(去心),雞蘇葉4兩,小薊根3兩,青竹茹4兩。 主治:吐血不止,心胸煩熱。
茜根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七。 組成:茜根草1兩,黃芩1兩,側柏葉1兩,阿膠(杵碎,炒令黃燥)1兩,甘草(銼,生用)1兩。 主治:鼻衄,終日不止,心神煩悶。
茜根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九。 組成:茜根半兩,犀角屑1分,川升麻1分,川大黃(銼,微炒)1分,黃芩1分,甘草(炙微赤,銼)1分。 主治:小兒吐血,心躁煩悶。
茜根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三。 組成:茜根1兩(銼),地榆3分(微炙,銼),馬藺子3分(微炒),黃連3分(去須,微炒),黃柏3分(微炙,銼),黃芩3分,當歸3分(銼,微炒)。 主治:小兒血痢不止,肌體黃瘦,腹痛,不能飲食。
茜根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茜根1兩,當歸(銼,微炒)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貝母(煨,微黃)1兩,牡丹1兩,瓜蒂1兩,羚羊角屑1兩,柏葉(微炙)1兩,紅藍花2兩,生乾地黃3兩。 主治:婦人小便出血,心神煩悶。
茜根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七。 組成:茜根(銼)1兩,羚羊角屑1兩,柏葉1兩,刺薊1兩,阿膠(搗碎,炒令黃燥)1兩,白芍藥1兩,白朮1兩,黃耆(銼)1兩,當歸(銼,微炒)1兩,黃芩1兩,生乾地黃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伏龍肝2兩,亂發灰半兩。 主治:虛勞少力,吐血心悶,頭旋目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