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犀黃飲中包含玄參,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之效。犀黃飲主治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而玄參能清熱解毒,緩解熱毒對咽喉的侵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二、 滋陰潤燥:玄參亦能滋陰潤燥,對於因熱毒耗傷陰液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等症,玄參能滋陰潤燥,緩解症狀,改善患者的舒適度。
犀黃飲中含有犀角,主要原因有二:
- 傳統醫學觀念: 犀角在傳統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鎮驚安神等功效,用於治療熱病、中暑、發狂、出血等症狀。
- 藥物稀缺: 過去由於醫藥科技發展有限,對於某些疾病的治療手段相對匱乏,因此會使用一些稀有藥材,例如犀角,以期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隨著時代變遷,人們對於犀角的藥用價值逐漸產生質疑,同時也意識到犀牛保育的重要性,因此現今已禁止使用犀角入藥。
犀黃飲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散風熱,透疹止癢:升麻性味辛涼,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的功效。犀黃飲常用於治療麻疹、風疹等外感熱病,升麻可助藥物透達肌膚,疏散表邪,達到止癢消疹的效果。
- 升陽舉陷,提振正氣:升麻亦具升陽舉陷之效,可提振機體正氣,增強抗病能力。麻疹、風疹等病常伴有氣虛乏力,升麻可扶正祛邪,加速病程恢復。
犀黃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犀黃飲以清熱解毒為主,但其中部分藥材如黃芩、黃連性寒,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寒涼之功效,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負擔,確保藥效的發揮。
-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緩解疼痛、解毒抗炎等功效,配合犀黃飲其他藥材,能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犀黃飲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通便排毒的功效。犀黃飲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大黃可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症狀。
- 瀉下通便: 犀黃飲常用於治療熱結便祕,大黃可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排便,幫助清除腸道積熱,從而緩解便祕症狀。此外,大黃還能通過瀉下作用,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環,輔助治療熱毒壅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犀黄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木舌,腫脹滿口」,屬中醫「舌腫」範疇。木舌指舌體腫硬如木,轉動不靈,多因熱毒壅滯心脾或風熱上攻所致。犀黃飲以清熱解毒、涼血瀉火為核心,針對熱毒熾盛引起的舌體腫脹、滿口灼痛,甚則妨礙言語與吞嚥,反映古代醫家對實熱證急症的處治思路。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犀角(現多以水牛角代):
性寒,歸心、肝經,主清心涼血、解毒定驚。針對熱入營血、火毒上攻舌絡,為方中君藥,直折熱勢。大黃(重用5錢):
苦寒瀉下,通腑泄熱,使火毒從大便而解。取「上病下治」之法,導熱下行,減輕舌部腫脹。升麻:
清熱解毒、升散透邪,能引藥上行至口舌,兼具「火鬱發之」之意,助犀角、大黃宣洩壅熱。玄參:
滋陰降火,解毒散結,既防熱傷陰液,又助消舌部腫硬,針對熱毒久蘊可能傷陰之變。甘草:
緩和藥性,調和諸藥,兼能解毒,緩解舌部灼痛。
邏輯推理與方義綜論
全方以「清熱涼血+瀉火通腑」為主軸,配「升散透熱+滋陰防變」為輔:
- 瀉火解毒:犀角、大黃共為主力,一清心火,一瀉胃腸積熱,標本兼治。
- 透熱養陰:升麻透發鬱火,玄參防陰傷,體現「治熱當顧陰」的預判思維。
- 藥勢協同:苦寒直折(犀角、大黃)與輕宣升散(升麻)並用,使熱毒外透下瀉,符合「分消走泄」原則。
此方體現中醫對「熱壅上焦」急證的立體治法,非單純清熱,更結合通腑、透散、護陰三法,對後世治療頭面部熱毒證(如喉痺、口瘡)具啟發性。
傳統服藥法
玄參2錢,犀角2錢,升麻2錢,甘草2錢,大黃5錢。
水煎,不拘時候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犀黃飲, 出處:《玉案》卷三。 組成:玄參2錢,犀角2錢,升麻2錢,甘草2錢,大黃5錢。 主治:木舌,腫脹滿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