葳蕤散

葳蕤散

WEI RU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極寒 (0.1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0%
肺經 17%
心經 13%
脾經 13%
肝經 10%
大腸經 10%
膽經 3%
心包經 3%
小腸經 3%
三焦經 3%
胃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膽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葳蕤散中加入玉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肺: 玉竹性甘寒,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肺、生津止渴的作用。葳蕤散主治肺燥咳嗽、咽乾口渴,玉竹可潤燥生津,緩解肺燥咳嗽,並滋養肺陰,減輕咽喉幹痛。
  2. 清熱解毒: 玉竹亦具清熱解毒功效,可輔助葳蕤散中的其他藥材,共同起到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作用,增強治療效果。

葳蕤散中加入大黃,乃取其瀉火解毒之效。

葳蕤散主治風熱犯肺,症見發熱咳嗽、痰黃黏稠、咽喉疼痛、口渴等。而大黃苦寒,入肝、胃、大腸經,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其寒涼之性可清肺熱,解毒散結,並助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清熱化痰、止咳平喘。

此外,大黃亦可引導藥力下行,使藥效更快地發揮於肺部,達到治療目的。

葳蕤散中包含升麻,主要原因如下:

  1. 升麻解表散風:葳蕤散以解表散風為主要功效,而升麻性微寒,具有升散解表之功,能疏風散寒,宣肺解表,可與葳蕤、葛根等藥物協同作用,達到解表散風的功效。
  2. 升麻助葳蕤清熱解毒:葳蕤性寒,善清熱解毒,而升麻可引導藥力向上,有助於葳蕤的藥力到達上焦,更有效地清熱解毒,緩解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咳嗽等症狀。

葳蕤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葳蕤散中多用辛涼解表藥物,容易寒涼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胃經,能緩解藥物寒涼之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身體造成過度損傷。
  2.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緩解疼痛、解毒的作用。與葳蕤散其他藥物配合,能增強解表散寒、清熱解毒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協調和全面,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葳蕤散中含有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黃芩味苦寒,性涼,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葳蕤散主治肺熱咳嗽,痰黃黏稠,口渴咽燥等症,黃芩在此方中起到清熱瀉肺、止咳化痰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宣肺止咳的效果。
  2. 利濕退黃:黃芩還具有一定的利濕退黃作用,對於濕熱內蘊、黃疸等症有一定的療效。葳蕤散中其他藥材如茵陳蒿、梔子等也具有利濕退黃功效,黃芩的加入進一步加強了方劑的利濕退黃效果,有助於改善患者的黃疸症狀。

葳蕤散方劑中包含大青葉,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大青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清泄肺熱,解毒消炎。葳蕤散用於治療外感風熱,肺熱咳嗽,咽喉腫痛,故需加入大青葉以清熱解毒,緩解熱毒症狀。
  2. 涼血止血: 大青葉亦有涼血止血功效,能止血消腫,對因熱毒引起的出血有一定療效。葳蕤散中加入大青葉,可幫助止咳止血,緩解熱毒引起的肺部炎症,使療效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葳蕤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主治
葳蕤散(萎蕤散)首載於《普濟方》,主治「小兒傷寒2-3日,已服藥得汗後,餘熱未除」。此處「傷寒」泛指外感熱病初期,患兒經發汗解表後,表邪雖退,然裡熱未清,表現為低熱不退、煩躁不安、口渴或心神不寧等症。方劑以清熱養陰為主,兼顧安神除煩,適合熱病後期陰傷餘熱未盡之證。

二、組成分析與邏輯推論

  1. 清熱養陰

    • 葳蕤(玉竹):甘平滋潤,養陰潤燥,生津止渴,針對熱病傷陰。
    • 麥門冬:滋陰清心,與玉竹協力修復汗後陰液耗損。
    • 石膏:辛甘大寒,直折餘熱,清透肺胃之熱。
    • 犀角屑:古人用其涼血解毒,清心除煩(現代以水牛角替代)。
  2. 祛濕透邪

    • 薏苡仁:甘淡滲濕,清熱排膿,防餘熱挾濕滯留。
    • 白鮮皮:苦寒燥濕,清熱解毒,善治濕熱鬱膚之煩熱。
  3. 安神定志

    • 茯神:寧心安神,改善熱擾心神之躁擾。
    • 遠志:交通心腎,助茯神安定神志。
  4. 調和表裡

    • 防風:辛散微溫,祛風解表,防殘餘表邪內鬱。
    • 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緩寒涼傷胃之弊。

三、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餘熱、養陰液、安神志」為核心:

  • 清熱不傷陰:石膏、犀角清熱,配玉竹、麥冬滋陰,避免苦寒化燥。
  • 祛濕不助熱:薏苡仁、白鮮皮滲濕清熱,防濕熱膠結。
  • 標本兼顧:既解表邪殘餘(防風),又安內擾之心神(茯神、遠志)。
  • 給藥設計:散劑煎服加竹瀝,取其清熱化痰之效,增強透熱除煩作用。

四、臨床推論延伸
此方不僅限於小兒,凡熱病後期見「陰虛餘熱未清」兼「輕度濕鬱或心神不寧」者,如成人外感後低熱、虛煩失眠、口乾微渴等,亦可加減應用。其組方思路體現了中醫「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留邪」的治療邏輯。

傳統服藥法


葳蕤1兩,薏苡仁1兩,白鮮皮3分,麥門冬1兩(去心),茯神3分,犀角屑3分,石膏1兩,防風3分(去蘆頭),遠志3分(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1-2沸,不拘時候溫服。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萎蕤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但是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陰道炎腳氣病結膜炎失明角膜炎視神經萎縮視神經炎原發性高血壓妄想狀態四肢麻痺癱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口乾口渴眼睛紅痛頭重面色發紅

相同名稱方劑


葳蕤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葳蕤半兩,川大黃半兩(銼,微炒),川升麻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黃芩半兩,大青半兩。 主治:逐毒氣。主治:小兒傷寒2-3日,已服藥得汗後,餘熱未除。

葳蕤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二。 組成:葳蕤1兩,秦皮(銼)1兩,甘菊花1兩,防風(去蘆頭)1兩,梔子仁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黃連1兩半(去須),決明子1兩半。 主治:眼赤濕癢急。目赤痛,見明不得。

葳蕤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八。 組成:葳蕤1兩,犀角屑3分,川升麻3兩,黃芩1兩,大青3分,梔子仁半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川朴消1兩,甘草半兩(生,銼)。 主治:乳石發動,頭面熱,四肢煩疼,大小便壅滯。

葳蕤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三。 組成:葳蕤1兩半,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桔梗(去蘆頭)1兩,羚羊角屑1兩,木通(銼)1兩,子芩1兩,黃耆(銼)1兩,梔子仁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眼黑睛突出,風熱壅滯,上攻疼痛。

葳蕤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三。 組成:葳蕤1分,羚羊角屑1兩,蕤仁半兩(湯浸,去赤皮),蔓荊子3分,甘菊花半兩,羌活3分,玄參3分,川芎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枳殼3分(麸炒微黃,去瓤)。 主治:青風內障瞳仁,雖在昏暗,漸不見物,狀如青盲。

葳蕤散, 出處:《聖惠》卷十二。 組成:葳蕤1兩,柴胡1兩(去苗),羚羊角屑3分,石膏3兩,川朴消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桑根白皮1兩(銼),肉桂半兩(去皺皮),厚朴3分(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主治:傷寒10日以上,餘熱不解,時發僧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