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毒丸

抗毒丸

KANG D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0.24)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肝經 17%
胃經 16%
肺經 16%
脾經 10%
膽經 7%
腎經 5%
大腸經 3%
小腸經 1%
膀胱經 1%
心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脾經
膽經
腎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抗毒丸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其能疏散風熱,清解毒素,對於外感熱毒、瘡瘍腫毒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2. 抗菌消炎: 金銀花富含揮發油、黃酮類化合物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其能抑制多種致病菌的生長繁殖,有助於減輕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金銀花作為抗毒丸的組成成分,能有效清熱解毒,抗菌消炎,有助於抵抗毒邪侵襲,增強機體抵抗力。

抗毒丸中包含連翹,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之效。

連翹性味苦寒,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功效。其藥理研究證實,連翹含有連翹苷、連翹酯等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對多種細菌、病毒感染均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在抗毒丸中加入連翹,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提高機體抵抗力,從而達到抗毒的效果。

抗毒丸中加入地丁,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地丁味苦性寒,歸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對於外感熱毒、瘡瘍腫毒、濕熱黃疸、熱毒血痢等症狀均有良好的療效。

在抗毒丸中,地丁與其他藥材配合,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血止血的作用,對於治療各種毒症具有良好的效果。

抗毒丸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天花粉味甘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其藥性偏涼,可有效抑制毒素的蔓延,並促進機體排毒。在抗毒丸中,天花粉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2. 利水消腫: 天花粉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能促進體內毒素的排出,減輕毒素對人體的傷害。尤其在一些毒素引起的發熱、腫脹等症狀中,天花粉能有效緩解症狀,促進患者康復。

抗毒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作用。對於外感熱毒、內傷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皮膚紅腫等症狀,生地黃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症狀。
  2. 滋陰補血: 生地黃兼具滋陰補血功效。熱毒往往耗傷陰液,導致陰虛血燥,生地黃能滋陰補血,使血液充盈,有助於抵抗毒素,促進機體恢復。

因此,抗毒丸中加入生地黃,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滋陰補血,達到抗毒消炎、促進康復的功效。

抗毒丸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宣肺利咽:桔梗味辛甘,性微寒,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消腫排膿的功效。當毒素入侵人體,導致肺氣鬱閉,咽喉腫痛時,桔梗可以幫助宣通肺氣,利咽消腫,減輕毒素對人體的損害。
  2. 排毒解毒:桔梗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一些由毒物引起的疾病,如食物中毒、蛇蟲咬傷等,桔梗可以幫助解毒排毒,減輕毒素對人體的傷害。

總之,桔梗在抗毒丸中起到了宣肺利咽、排毒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抵抗毒素侵害,促進人體恢復健康。

抗毒丸中加入大青葉,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的功效。

大青葉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其藥理研究表明,大青葉含有靛玉紅等活性成分,可抑制細菌生長,降低血壓,抗炎抗病毒,對化膿性感染、咽喉腫痛、風熱感冒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因此,在抗毒丸中加入大青葉,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抑制毒素的產生,減輕中毒症狀,達到抗毒的目的。

抗毒丸中加入龍膽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1. 清熱解毒: 龍膽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功效。可有效清除體內毒素,減輕因中毒引起的炎症反應,達到抗毒目的。

2. 抗菌消炎: 龍膽草含有龍膽苦苷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防止感染,進一步增強抗毒效果。

綜上所述,龍膽草在抗毒丸中起到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有助於抵抗毒素侵襲,改善中毒症狀。

抗毒丸中加入板藍根,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的功效。板藍根性寒,味苦,歸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

中醫認為,病毒入侵人體,可引起發熱、咽喉腫痛等症狀,屬熱毒之症。板藍根能清熱解毒,抑制病毒繁殖,並可消腫止痛,緩解咽喉疼痛等症狀。因此,板藍根成為抗毒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有助於抵抗病毒侵襲,緩解感染症狀。

抗毒丸中包含沒藥,主要是由於其具備以下特性:

  1. 活血化瘀:沒藥性溫,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清除毒素和炎症產物,加速傷口癒合。
  2. 抗菌消炎:沒藥中含有揮髮油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繁殖,預防感染,減輕炎症反應。

因此,沒藥在抗毒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地幫助身體清除毒素、消炎止痛,提高機體免疫力。

抗毒丸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涼血的功效。對於熱毒熾盛、邪毒內陷所致的各種感染、炎症,均有較好的療效。
  2. 燥濕止瀉: 黃連還具有燥濕止瀉的功效,可以抑制腸道細菌的生長,減少毒素的產生,緩解腹瀉等症狀。

綜上所述,黃連在抗毒丸中,既能清熱解毒,又能燥濕止瀉,對於治療毒邪入侵所致的各種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抗毒丸中加入冰片,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冰片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有效對抗毒素入侵引起的熱毒症狀,如發熱、咽喉腫痛等。
  2. 開竅醒神: 冰片具有開竅醒神、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毒素對神經系統的損害,減輕頭痛、昏迷等症狀,並提升患者的意識狀態。

因此,冰片在抗毒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能清除毒素,又能緩解毒素引起的症狀,幫助患者早日恢復健康。

抗毒丸中加入牛黃,主要是基於其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的功效。

牛黃為牛膽結石,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豁痰開竅的功效。其清熱解毒之力,能瀉火解毒,尤其針對熱毒熾盛、神昏譫語、高熱驚厥等症狀有較好療效。而其鎮驚開竅的功效,則能開通心竅,使神志清醒,適用於熱病神昏、癲癇抽搐等病症。

因此,抗毒丸中加入牛黃,可有效地發揮其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各種熱毒所致的疾病。

抗毒丸的組成中包含硃砂,主要是因為其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硃砂,主要成分為硫化汱,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材,具有鎮靜、安神、清熱解毒等功效。在抗毒丸中,硃砂能有效地對抗體內的毒素,減輕感染與中毒的症狀。

此外,硃砂還被認為具有一定的輔助療效,能促進其他中藥成分的作用。由於其重金屬成分,硃砂通常需要在經過特殊加工後才能使用,以確保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抗毒丸的配方中,硃砂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整體藥效,也使該方劑在對付各類毒素及疾病時,發揮更全面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硃砂在抗毒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特有的性質和效能使其成為抵禦毒素的重要成分之一。

抗毒丸中加入寒水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對於由熱毒引起的疾病,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黃疸等,寒水石能有效地清熱解毒,緩解症狀。
  2. 利濕止瀉: 寒水石還具有利濕止瀉的作用,能有效地消除體內濕熱,改善腹瀉、嘔吐等症狀。對於因濕熱引起的腹瀉、痢疾等,寒水石可以通過利濕排毒,達到止瀉的效果。

綜上所述,抗毒丸中加入寒水石,正是利用其清熱解毒、利濕止瀉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熱毒、濕熱引起的疾病之目的。

抗毒丸中包含青黛,主要是因為青黛具有以下功效:

  1. 清熱解毒: 青黛性寒,味苦,入肺經,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對於外感熱毒、瘡瘍腫毒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2. 抗菌消炎: 青黛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如靛藍等,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炎症反應。

因此,青黛在抗毒丸中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抗毒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抗毒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癰、疔、疖等體表化膿性感染」,屬中醫「瘡瘍」範疇,其病機多因熱毒壅滯、氣血瘀阻所致。方名「抗毒」已點明清熱解毒為核心,配伍活血消腫之品,以達瀉火解毒、散結消癰之效,契合傳統外科「消、托、補」治法中之「消法」,適用於熱毒初起、未潰或已潰但膿未清之階段。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解毒為主軸

    • 大劑清熱藥群:金銀花、連翹、地丁草、大青葉、板藍根、公英、龍膽草、黃聯、寒水石、青黛,皆為苦寒之品,清解熱毒力強,且兼具散結(如連翹)、涼血(如大青葉)、燥濕(如黃連)之效,針對熱毒熾盛之病機。
    • 牛黃、梅片:為芳香開竅藥,能透達熱毒,兼助他藥清熱之力,且梅片外用可斂瘡,內服能散鬱火。
  2. 涼血護陰為輔助

    • 乾生地、天花粉滋陰生津,防苦寒燥濕傷陰,且生地能涼血,助消血分熱毒;天花粉另可排膿散腫,針對瘡瘍膿成階段。
  3. 活血消腫與解毒並行

    • 沒藥活血散瘀,止痛生肌,改善局部氣血壅滯;朱砂清熱解毒(古用內服,今多避用),協同寒水石清熱瀉火,共奏消腫之效。
  4. 引經與載藥上行

    • 桔梗為「舟楫之劑」,宣肺利氣,既可載藥上行頭面體表(瘡瘍多發於此),又能排膿,與清熱藥協同疏通熱毒出路。

推理可能的功效延伸
此方組合除傳統主治外,依其藥性推論,或可適用於:

  • 熱毒上攻: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板藍根、桔梗、牛黃等均利咽喉)。
  • 血熱發斑:大青葉、生地、青黛涼血消斑,對溫病發疹或有潛力。
  • 內外兼治:雖主述體表感染,然熱毒內蘊(如臟腑實熱)亦可間接調控,尤以肝膽火旺(龍膽草、黃連)相關症候。

治療原理總結
以「清解透散」為核心,結合「涼血活血」,既直折火毒,又防陰傷瘀留,符合中醫「既病防變」思維。全方寒涼為主,適用於實熱證,而組方層次兼顧邪氣出路(透散)、病理產物清除(排膿化瘀),體現「解毒不戀邪,瀉火不傷正」之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金銀花6兩,青連翹6兩,地丁草6兩,天花粉6兩,乾生地5兩,苦桔梗5兩,大青葉3兩,龍膽草2兩,板藍根3兩,公英2兩,沒藥1兩,黃連5錢,梅片1錢5分,牛黃1錢5分,朱砂1兩,寒水石1兩5錢,青黛1兩
上為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或製片)。
每服2錢,溫開水送下,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作用,但也可能引起胃腸道反應,如腹痛、腹瀉等。因此,在服用本方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1.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2.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3. 服用本方期間,如出現胃腸道不適症狀,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同名稱方劑


抗毒丸, 出處:《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組成:金銀花6兩,青連翹6兩,地丁草6兩,天花粉6兩,乾生地5兩,苦桔梗5兩,大青葉3兩,龍膽草2兩,闆藍根3兩,公英2兩,沒藥1兩,黃連5錢,梅片1錢5分,牛黃1錢5分,朱砂1兩,寒水石1兩5錢,青黛1兩。 主治:癰、疔、癤等體表化膿性感染。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