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丸

HUANG QI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十八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31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9%
心經 15%
肝經 15%
肺經 15%
大腸經 7%
三焦經 7%
腎經 7%
膽經 3%
脾經 3%
小腸經 3%
胃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腎經
膽經
脾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黃芩丸中包含黃芩,正是因為黃芩的藥性與功效,與此方劑的治療目的相符。

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其苦寒之性可清熱瀉火,燥濕止瀉,適用於熱病、濕熱、內熱等症。

黃芩丸通常用於治療熱邪內蘊、心煩不寐、口渴咽乾、小便短赤等症狀。黃芩的清熱瀉火作用,可以有效緩解熱邪內蘊所導致的症狀,同時也能起到清熱利濕的作用,促進排泄,達到治病目的。

黃芩丸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梔子味苦寒,性涼,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能抑制肝膽火熱,並可減輕熱毒對血液的侵犯。配合黃芩的清熱燥濕、止血安胎功效,能更全面地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
  2. 緩解藥性燥烈:黃芩性寒涼,長期服用可能傷及脾胃,而梔子的甘寒性質能緩解黃芩的燥烈之性,避免對胃腸造成過大刺激,使藥物更易於服用,也更安全有效。

黃芩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由黃芩等多種草本藥材精製而成。在黃芩丸的組成中加入鐵粉,其目的在於利用鐵元素的補血功能。根據中醫理論,鐵質能助長血液生成,對於治療血虛、貧血等症狀有著顯著效果。鐵粉入藥,能有效提升體內血紅素含量,促進氧氣運輸,改善因缺鐵導致的疲倦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此外,鐵粉還能增強藥物的穩定性與吸收率,使黃芩丸的療效更為顯著。總體而言,鐵粉在黃芩丸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以補為治」的理念,通過補充鐵質,調和人體陰陽,達到治病強身的目的。

黃芩丸方劑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 天花粉味甘性寒,具有清熱生津、涼血解毒的功效。與黃芩、梔子等藥物搭配,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二、利濕止渴: 天花粉能利尿通淋,並能生津止渴。加入黃芩丸中,可幫助清除體內熱毒,並改善因熱毒導致的口渴、尿少等症狀,提升整體療效。

黃芩丸中加入芒硝,主要是為了增強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芒硝性寒,味苦鹹,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軟堅散結的功效。

黃芩丸以清熱瀉火為主,芒硝的加入可以加強其清熱瀉火之力,並促進藥物在體內的運行,加速藥效發揮。同時,芒硝能引導藥力下行,改善熱毒壅滯所致的便祕症狀,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

黃芩丸方劑中加入寒水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降逆止嘔: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具有清熱瀉火、降逆止嘔的功效。黃芩丸主治熱邪犯胃,胃氣上逆,症見嘔吐、口苦、煩躁等。寒水石的加入可加強方劑清熱瀉火、降逆止嘔的功效,使治療更為徹底。
  2. 配伍黃芩,增強療效: 黃芩性苦寒,善清熱解毒,但其寒涼之性容易傷及脾胃。寒水石與黃芩配伍,一方面可以緩解黃芩的寒性,防止其過度傷胃;另一方面,寒水石的甘鹹味可以引導黃芩入胃,提高其藥效。

綜上所述,寒水石的加入既能增強方劑的清熱瀉火、降逆止嘔的功效,又能緩解黃芩的寒性,使方劑更為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黃芩丸: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黃芩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黃芩、梔子、鐵粉、天花粉、芒硝、寒水石等。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熱病、心脾壅熱不退等症狀。

  1.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可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2. 梔子:具有多種傳統功效,包括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其止血功效主要基於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常與其他止血中藥同用。梔子還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各種熱證,如心煩、失眠、心悸、口渴、黃疸、發熱、小便短赤、吐血、衄血、便血等。梔子中的有效成分包括梔子苷和梔子酸,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可抑制炎症反應,促進組織修復,達到治療效果。

  3. 芒硝:性寒味苦鹹,歸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等功效。芒硝可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腎臟疾病、發熱、口渴、喉痛、便祕、腸道實熱積滯、大便燥結、瘰瘡、乳腺增生、甲狀腺腫等症狀。

  4. 天花粉:性甘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止咳化痰、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排膿、潤燥、清熱解毒等功效。天花粉用於肺熱燥咳、熱病津傷、口渴多飲、瘡瘍腫毒、水腫等症。另外也有抗癌作用,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可抑制艾滋病病毒(HIV)在感染的免疫細胞內的複製,減少免疫細胞中受病毒感染的活細胞數。

  5. 寒水石:性涼味辛,歸心、肺、肝、腎經,具有清熱瀉火、利竅、消腫之功。用於熱病壯熱煩渴、咽喉腫痛、瘡癤癰疽、燙傷等症。寒水石清熱瀉火之力強勁,尤擅清瀉肺胃之火,故可治療肺胃熱盛引起的咳嗽氣喘、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寒水石利水消腫,促尿泄,減水腫浮腫,消腫。瀉濕,除濕氣,消腫。治腫痛、浮腫、尿路感染等。寒水石清熱解毒,燥濕止痛,消腫散結。擅長治療風引熱勝,有餘之邪熱,丹毒諸症。

總結:

黃芩丸是由黃芩、梔子、鐵粉、天花粉、芒硝、寒水石等中藥材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熱病、心脾壅熱不退等症狀,可以緩解口乾煩渴、時發躁悶等不適症狀。

傳統服藥法


黃芩2分,乾薑2分,人參2分。
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大豆大。
每服3丸,每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胰臟炎結膜炎癲癇嘔吐腹瀉口乾口渴多痰眼睛紅痛心情煩燥噁心反胃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黃芩丸, 出處:《聖惠》卷十二。 組成:黃芩1兩,梔子仁1兩,川大黃(銼碎,微炒)、鐵粉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傷寒後餘熱不退,口乾煩躁。

黃芩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七。 組成:黃芩(去黑心)半兩,砒霜(煅,研)3分,烏梅肉(炒乾)1分,黃柏(銼)1分。 主治:一切休息痢,日夜不止,四體倦怠。

黃芩丸, 出處:《聖惠》卷十八。 組成:黃芩1兩,梔子仁1兩,鐵粉1兩(細研),栝樓根1兩,馬牙消1兩(研),寒水石1兩(研)。 主治:熱病,心脾壅熱不退,口乾煩渴,時發躁悶。

黃芩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五。 組成:黃芩(去黑心)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黃柏(去粗皮)1兩半,吳茱萸(湯洗,焙乾,炒)1兩,訶黎勒皮(炒)2兩半。 主治:白痢多膿,腹中痛。

黃芩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 組成:黃芩(去黑心)2兩,人參1兩,芍藥(銼)1兩,鬱金1兩,大黃(銼,炒)1兩,甘草(炙)1兩。 主治:熱毒上衝,目赤飛血,頭旋惡心,坐卧不得,精神恍惚。

黃芩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八。 組成:黃芩(去黑心)1兩,地榆1兩,龍骨1兩,人參1兩,白朮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銼)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漏蘆(去蘆頭)1兩半,酸石榴皮(切,炒)3分。 主治:小兒血痢,腹痛減食,四肢瘦弱,渴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