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芩飲方劑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其寒涼解毒、清熱燥濕的功效。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止咳化痰、解毒消腫等功效。其性寒涼,善於清泄肺熱、胃熱,並能燥濕止瀉,對於熱邪犯肺、濕熱蘊結所致的發熱、咳嗽、腹瀉、黃疸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因此,黃芩作為黃芩飲的主要藥材,可發揮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是治療熱性病症的常用藥物。
黃芩飲中加入梔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與黃芩、山梔等藥物配伍,可加強清熱解毒之力,尤其針對熱毒蘊結於血分,或熱盛傷津、口渴便祕等症狀,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護肝利膽:梔子具有護肝利膽的功效,能解肝經之熱,促進膽汁分泌,有助於改善肝膽功能,配合黃芩等藥物,可有效治療肝膽濕熱所致的黃疸、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
黃芩飲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中散寒: 黃芩性寒,容易傷及脾胃陽氣,導致寒邪內伏。乾薑性溫,可溫中散寒,扶助脾胃陽氣,防止黃芩過寒傷脾胃。
- 調和藥性: 黃芩苦寒,易傷津液。乾薑辛溫,可調和藥性,減少黃芩的寒涼之性,避免寒涼過度而損傷脾胃。
乾薑的加入,既能溫中散寒,又能調和藥性,使黃芩飲的功效更為完善,更適合臨牀應用。
黃芩飲方中加入芒硝,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一、瀉熱通腑:黃芩飲以清熱瀉火為主,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腑、軟堅散結之效。對於熱邪壅滯腸道,導致腹痛、便祕等症,芒硝能有效清熱解毒,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
二、引藥下行:芒硝性滑利,可引導藥物下行,使藥效直達病所。黃芩飲中其他藥物如黃芩、梔子等,多偏於清熱瀉火,而芒硝則可引導藥力向下,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通腑瀉下的作用。
主治功效
黃芩飲主治功效分析
黃芩飲在不同醫書中被記載用於治療多種病症,主要以清熱解毒、除煩止渴為主,其治療原理分析如下:
一、治療服食乳石後引起的大熱、便秘
- 《醫心方》 提及:「若覺大熱者,可服紫雪,或金石凌,或絳雪,或白雪等。(此等救急,紫雪為上。如不得通泄,宜服黃芩飲,快利即瘥。)」,以及原文提及的「服乳石覺大熱,不得通洩。」
- 原理: 服食乳石(主要成分為鐘乳石,即碳酸鈣)後,可能導致體內燥熱過盛,表現為發熱、便秘等症狀。黃芩飲中,黃芩清熱燥濕,芒硝潤腸通便,可有效緩解此類症狀。
二、治療傷寒汗後煩熱、燥渴
- 《聖濟總錄》 記載:「治傷寒汗後煩熱,燥渴不止。黃芩飲方」,並列出黃芩、桑根白皮、葛根、麥門冬、甘草的組成。
- 原理: 傷寒汗後,津液耗損,易出現煩熱口渴。此方中,黃芩清熱,桑根白皮清肺熱,葛根生津止渴,麥門冬養陰潤燥,甘草調和諸藥,共同作用可滋陰清熱,緩解煩渴。
三、治療小兒下痢兼渴不止
- 《聖濟總錄》 記載:「治小兒下痢,兼渴不止。黃芩飲方」。
- 原理: 小兒痢疾日久,津液耗傷,導致內熱煩渴。黃芩飲可清熱止痢、生津止渴,改善症狀。
四、治療小兒赤眼
- 《聖濟總錄》 記載:「治小兒赤眼。黃芩飲方」,並列出黃芩、寒水石、升麻、甘草的組成。
- 原理: 小兒赤眼多因風熱上攻所致。此方中,黃芩清熱解毒,寒水石清熱瀉火,升麻散風熱,甘草調和諸藥,共奏清熱解毒、消腫明目之效。
五、治療乳癰初起
- 《聖濟總錄》 記載:「治乳癰初覺赤腫,有異於常,服此。黃芩飲方」。
- 原理: 乳癰初起多因肝鬱化火、熱毒壅滯所致。黃芩飲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用於治療乳癰初期。
六、治療傷寒心肺煩熱、口瘡爛痛
- 《太平聖惠方》 記載:「治傷寒。心肺煩熱。口瘡爛痛。黃芩飲子方。」
- 原理: 傷寒心肺煩熱可導致口瘡。黃芩飲可清熱瀉火,緩解煩熱,治療口瘡。
七、麻疹治療輔助用藥
- 《痧脹玉衡》 記載一病案,麻疹不出,反吐血,發暈昏沉。刮痧後,使用紫樸湯加黃芩,麻疹始現。後麻疹復隱,又刮痧畢,服必勝湯減大黃、五靈脂,貝母加黃芩飲之,麻疹即透。
- 原理: 此例中,黃芩作為輔助用藥,與其他方劑配合,主要取其清熱解毒之效,協助麻疹透發。
總結:
黃芩飲以黃芩為主要藥物,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消炎的功效。根據不同的配伍,可治療多種因熱邪引起的病症,包括服食乳石後的大熱便秘、傷寒汗後煩熱燥渴、小兒下痢兼渴、小兒赤眼、乳癰初起、傷寒心肺煩熱口瘡等。其治療原理主要在於清熱解毒、除煩止渴、潤腸通便,並根據具體症狀配伍相應的藥物,以達到最佳療效。
傳統服藥法
黃芩(去黑心)3分,桑根白皮(銼)3分,葛根(銼)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甘草(炙)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有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芩飲, 出處:《普濟方》卷二六○。 組成:黃芩1兩,梔子仁2-7枚,乾薑2兩,芒消半兩。 主治:服乳石覺大熱,不得通泄。
黃芩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一。 組成:黃芩(去黑心)半兩,寒水石1兩1分,升麻1分,甘草(炙,銼)1分。 主治:小兒赤眼。
黃芩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組成:黃芩(去黑心)1兩半,黃柏(去粗皮)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槲葉(炙)1兩半。 主治:大腸風熱,下血不止。
黃芩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三。 組成:黃芩(去黑心)3分,桑根白皮(銼)3分,葛根(銼)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傷寒汗後煩熱,燥渴不止。
黃芩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八。 組成:黃芩(去黑心)1兩,甘草(炙令黃赤,銼)1兩,桑上寄生(炙)1兩,防風(去叉)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赤芍藥(銼,炒)1兩,黃耆(銼,炒)1兩,木通(銼)1兩半。 主治:乳癰。初覺赤腫,有異於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