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腎抑陽丸中加入寒水石,乃因其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之效,針對腎陰虛、相火妄動所致的諸多症狀,如口乾舌燥、遺精早泄、心煩失眠等,發揮顯著療效。寒水石性寒,入腎經,可清泄腎中虛熱,並能滋陰降火,抑制陽氣亢盛,故可有效改善腎陰虛所致的諸多不適。此外,寒水石亦具止血功效,對於腎陰虛導致的血熱妄行,如鼻衄、尿血等,亦有良好療效。因此,清腎抑陽丸中加入寒水石,可謂藥材選用精準,充分體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的理念。
清腎抑陽丸中包含黃柏,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利濕解毒的功效。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能清泄腎經實火,並兼具利濕作用。對於腎陰不足,虛火上炎所致的陰虛火旺、遺精、早洩、尿頻、尿痛等症狀,黃柏能起到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的作用,從而達到清腎抑陽的效果。此外,黃柏也能有效抑制腎陽亢盛,防止腎陽過度而導致的各種病症。
清腎抑陽丸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 滋陰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之功效。腎陰虛常伴有虛火上炎,導致頭暈目眩、口燥咽乾、心煩失眠等症狀。生地黃可滋養腎陰,降虛火,緩解這些症狀。
- 清熱解毒: 生地黃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腎陰虛常伴有濕熱內蘊,生地黃可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有助於改善因濕熱引起的尿頻、尿痛等症狀。
因此,清腎抑陽丸中加入生地黃,可以起到滋陰降火、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腎陰虛所致的各種症狀。
清腎抑陽丸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的藥性。
知母味苦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火之功,尤其擅長於治療肺熱、腎熱所致的症狀。
清腎抑陽丸旨在清熱降火,滋陰降陽,以治療腎陰不足,相火妄動所致的各種病症。知母的加入,正好可以發揮其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抑陽,滋陰補腎的療效。
清腎抑陽丸中加入枸杞子,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滋陰補腎:枸杞子性甘平,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益精明目之效。腎陰虛者常出現腰膝痠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等症狀,而清腎抑陽丸主要針對腎陽亢盛、陰虛火旺等症狀,加入枸杞子可起到滋陰降火、平衡陰陽的作用。
- 增強藥效:枸杞子能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血液循環,與方中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增強清腎抑陽丸的整體療效,更有效地達到清熱降火、滋陰補腎的目的。
清腎抑陽丸中加入黃連,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瀉火解毒,清熱利濕: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腎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的功效。腎陽過亢易導致腎陰不足,出現熱象,黃連能清泄腎陽之火,降伏腎陽亢盛。同時,黃連也能清解濕熱,利尿通淋,對於腎陽亢盛所致的濕熱症狀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 配伍增效: 黃連與其他藥材配伍,能增強藥效。例如,與生地黃、丹皮等清熱涼血藥材配伍,能更好地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與知母、黃柏等清熱瀉火藥材配伍,能增強清熱瀉火之力。
清腎抑陽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能將腎臟中積聚的濕熱及毒素排出體外,減輕腎臟負擔,有利於腎陽的恢復。
- 健脾安神: 茯苓同時具有健脾安神的功效,可改善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增強體質,並有助於安定心神,減少因腎陽亢盛導致的煩躁不安等症狀。
茯苓在清腎抑陽丸中與其他藥材配伍,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清熱利濕、滋陰降火、平肝安神之效。
清腎抑陽丸中加入獨活,是基於其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
獨活性溫,入肝、腎經,可疏通經絡,驅散寒濕,對於腎虛陽亢所致的腰膝酸軟、四肢麻木、頭暈目眩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獨活還能緩解腎陽亢盛所致的發熱、口渴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可更有效地清熱瀉火、滋陰降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清腎抑陽丸」中加入決明子,主要考量其兩大功效:
- 清肝明目: 決明子味甘苦,性微寒,入肝經,能清肝熱、明目,對於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有改善作用。腎藏精,精生髓,髓化骨,腎精不足,可導致肝血虧虛,肝火上炎,因此決明子可間接清腎熱,改善腎精虧虛。
- 降壓降脂: 決明子含有豐富的決明子素,具有降血壓、降血脂的作用。高血壓、高血脂是常見的腎病併發症,因此加入決明子可幫助控制血壓血脂,減輕腎臟負擔。
綜合而言,決明子在「清腎抑陽丸」中,既能清熱明目,改善肝腎虛弱,又能降壓降脂,緩解腎病併發症,有助於達到清腎抑陽之效。
「清腎抑陽丸」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調和氣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腎陰虛常伴隨氣血不足,當歸可滋陰補血,改善腎虛導致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等症狀,並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腎臟功能。
- 活血化瘀,通經活絡: 當歸還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腎臟氣血運行不暢,減輕腎臟瘀血阻滯,促進腎臟機能恢復。
清腎抑陽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滋陰柔肝: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滋陰養血、柔肝止痛之效。腎陰不足,則易出現虛火上炎,導致陽亢,而白芍可滋補腎陰,降低陽氣亢盛,達到清腎抑陽之效。
二、緩解肝鬱:肝鬱氣滯,可導致腎氣失調,加重陽亢。白芍能舒肝解鬱,緩解肝氣鬱結,疏通氣血運行,進而起到輔助清腎抑陽的作用。
總之,白芍在清腎抑陽丸中發揮滋陰柔肝、緩解肝鬱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清熱降火、滋陰降陽的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清腎抑陽丸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清腎抑陽丸由以下藥材組成:
- 寒水石: 清熱利尿,降火止痛
- 黃柏: 清熱燥濕,解毒止瀉
- 生地黃: 滋陰涼血,清熱解毒
- 知母: 滋陰潤燥,清熱除蒸
- 枸杞子: 滋補肝腎,明目養血
- 黃連: 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 茯苓: 利水滲濕,健脾和胃
- 獨活: 散風止痛,舒筋活絡
- 決明子: 清肝明目,潤腸通便
- 當歸: 活血調經,補血養顏
- 白芍: 柔肝止痛,養血斂陰
主治功效
根據《審視瑤函》及《眼科心法要訣》的記載,清腎抑陽丸主要用於治療瞳神縮小,具體而言:
- 針對病因: 古籍明確指出,瞳神縮小(瞳神漸漸縮小,甚至如簪腳或針尖)乃因「淫慾勞傷精血,虧損腎肝二經」所致。此方旨在針對腎肝陰虛,導致陽亢的病機。
- 改善症狀: 患者主要表現為「神水緊小,小而又小,積漸之至,竟如芥子許」,意指瞳孔逐漸縮小,嚴重時甚至如同芥菜籽般微小。《審視瑤函》認為,久服此丸可使「陽平陰常」,從而改善瞳神細小的問題。
- 舒緩伴隨症狀: 《眼科心法要訣》提到,瞳神縮小者「視物不甚昏,惟覺羞明隱澀」,即視力可能未明顯減退,但有畏光、眼睛乾澀等不適感。清腎抑陽丸在滋陰降火的同時,亦能兼顧改善這些伴隨症狀。
治療原理
清腎抑陽丸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於以下幾個方面:
- 滋陰降火: 方中生地黃、知母、白芍等藥材,能滋養腎陰,緩解陰虛之火;黃柏、黃連、寒水石則清瀉實火,協同作用以達到陰陽平衡。
- 補益肝腎: 枸杞子滋補肝腎,與當歸、白芍等藥材,共同達到補肝腎、養精血的目的,從根本上解決「虧損腎肝二經」的病因。
- 調暢氣機: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可助運化,使藥效能有效吸收;獨活則能疏散風邪,活絡經脈。
- 明目通竅: 決明子清肝明目,與枸杞子等藥材協同作用,有助於改善眼部症狀。
- 綜合調治: 此方配伍嚴謹,寒熱並用,攻補兼施,既能清熱瀉火,又能滋陰補血,整體上達到平衡陰陽、調整氣機的目的,從而使瞳神恢復正常。
總結: 清腎抑陽丸是針對腎肝陰虛,導致陽亢的眼科疾病方劑,主要功效為滋陰降火、補益肝腎、調暢氣機、明目通竅。其作用機制為透過平衡陰陽,調節精血,使瞳神逐漸恢復正常,並能改善畏光、乾澀等伴隨症狀。此方不僅治標,更著重於治本,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寒之性較重,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清腎抑陽丸, 出處:《審視瑤函》卷五。 組成:寒水石(另研)2兩,黃柏(鹽水制)2兩,生地黃2兩,知母(鹽水制)2兩,枸杞子2兩,黃連(酒炒)2兩,白茯苓2兩,獨活8錢,草決明(炒)1兩,當歸(酒洗,炒)1兩,白芍藥(酒洗,炒)1兩。 主治:瞳神縮小。其病神水緊小,小而又小,積漸之至,竟如芥子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