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火理脾湯

YI HUO LI P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玉案》卷三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4%
脾經 17%
肺經 14%
心經 14%
腎經 10%
肝經 7%
大腸經 3%
膽經 3%
三焦經 3%
胃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抑火理脾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可針對脾胃濕熱、肝膽鬱熱所致的口苦口乾、胃脘灼熱、煩躁易怒等症狀。
  2. 降逆止嘔:梔子能降胃火,並具有和胃止嘔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弱、濕熱蘊結所致的嘔吐、反胃等症狀,梔子能有效緩解。

因此,抑火理脾湯中加入梔子,可以起到清熱瀉火、降逆止嘔的作用,幫助調理脾胃,改善患者的症狀。

抑火理脾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助運脾陽: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固精之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而脾陽不足則運化失常,容易導致濕熱內生,進而上炎心肺,出現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狀。白朮能補脾益氣,助運脾陽,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從而抑制內火,改善心煩失眠等症狀。
  2. 固護脾土,防治濕邪:白朮還具有燥濕利水的作用,能有效祛除體內濕邪,防止濕邪困脾,導致脾胃失健。濕熱交蒸,容易引起口苦口幹、舌苔黃膩等症狀。白朮能固護脾土,防治濕邪內侵,進一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從而達到抑火理脾的功效。

抑火理脾湯中加入白扁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化濕:白扁豆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化濕的功效,能燥濕化痰,利水滲濕,有助於脾胃運化,改善因濕熱內蘊而引起的脾虛不運、食慾不振等症狀。
  2. 清熱解毒:白扁豆亦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清泄脾胃之熱,並解暑熱毒,配合其他清熱藥物,可有效緩解因熱毒蘊積所致的口苦口乾、咽喉腫痛等症狀。

因此,白扁豆在抑火理脾湯中起著健脾化濕、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整體方劑達到清熱利濕、健脾和胃的效果。

抑火理脾湯中加入寒水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寒水石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利尿通淋之功。方中若因脾胃溼熱,上炎於肺,導致咳嗽、痰黃、口乾等症,則寒水石可清瀉肺胃之火,緩解上述症狀。
  2. 利溼化痰:寒水石亦可利溼化痰,對於因溼熱困脾,導致痰多、胸悶等症,寒水石能利溼化痰,使痰液易於排出,改善呼吸道症狀。

綜上所述,寒水石在抑火理脾湯中發揮清熱瀉火、利溼化痰的作用,幫助治療脾胃溼熱引起的各種症狀。

抑火理脾湯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養陰生津: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健脾益氣、養陰生津的功效,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脾虛濕困所致的食慾不振、腹脹、乏力等症狀,同時也起到滋陰降火的作用,緩解由脾胃虛弱引起的內熱。
  2. 補益脾腎,固本培元:山藥還具有補腎的作用,能改善腎氣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尿頻、遺精等症狀,從根本上提升人體免疫力,加強對疾病的抵抗力。

因此,抑火理脾湯中加入山藥,不僅能直接治療脾胃濕熱,還能從根本上補益脾腎,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抑火理脾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肝、膽經,具有清心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消腫之效。方中加入黃連,主要針對脾胃濕熱所致的口苦、口渴、脘腹脹滿、大便不暢等症狀。其苦寒之性,可清泄心胃之火,燥濕止瀉,同時也能抑制脾胃濕熱的蔓延,達到抑火理脾之效。

抑火理脾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脾主運化,火熱之邪易傷脾胃,導致脾失健運,水濕停滯。茯苓可健脾利濕,助脾運化水濕,消除火熱之邪對脾胃的損傷。
  2. 清心除煩:茯苓亦有清心除煩之功效。火熱之邪上炎,易擾心神,導致心煩不寐。茯苓可清心除煩,安神定志,緩解火熱之邪對心神的影響。

總之,茯苓在抑火理脾湯中發揮健脾利濕、清心除煩的作用,有助於消除火熱之邪,恢復脾胃功能,改善心神狀態,達到抑火理脾的功效。

抑火理脾湯中加入沙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生津,養陰潤燥: 沙參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養陰潤燥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陰虛火旺,出現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的患者,沙參能有效清熱降火,滋陰生津,緩解不適。
  2. 健脾益氣,和胃止嘔: 沙參亦有健脾益氣、和胃止嘔的功效。脾胃虛弱,消化功能下降,常伴有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沙參可以健脾益氣,促進脾胃消化功能,改善這些症狀。

因此,抑火理脾湯中加入沙參,不僅能清熱降火,滋陰生津,更能健脾益氣,和胃止嘔,達到清熱瀉火、益氣健脾的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抑火理脾湯:清熱除煩,調和氣血

抑火理脾湯屬於中藥方劑,由梔子、白朮、白扁豆、寒水石、山藥、黃連、茯苓、沙參等八味中藥組成,具有清熱除煩、調和氣血的功效,主治中消。

組成介紹:

  • 梔子: 苦寒,入心、肺、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的功效。
  • 白朮: 甘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的功效。
  • 白扁豆: 甘平,入脾、胃經,具有補氣益脾、健脾和胃、消暑解渴的功效。
  • 寒水石: 辛涼,歸心、肺、肝、腎經,具有清熱瀉火、利竅消腫的功效。
  • 山藥: 甘平,入脾、肺、腎經,具有補氣養陰、健脾益胃、固腎澀精的功效。
  • 黃連: 苦寒,入心、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 茯苓: 甘淡,入心、脾、肺、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功效。
  • 沙參: 甘微苦,入肺、胃經,具有養陰清肺、潤燥化痰、益胃生津的功效。

功效:

抑火理脾湯具有清熱除煩、調和氣血的功效。其中,梔子、黃連、茯苓具有清熱瀉火之功,可清肝火、胃火、心火之熾盛;白朮、山藥、白扁豆具有健脾益氣之功,可益氣健脾;沙參具有滋陰潤燥之功,可潤肺化痰。諸藥合用,共奏清熱除煩、調和氣血之效。

主治:

抑火理脾湯主治中消。中消是指中暑或熱射病。中暑或熱射病是由於長時間暴露在炎熱、潮濕的環境中,導致體溫過高、身體機能障礙而引起的一種疾病。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嘔吐、腹瀉、口渴、多汗、肌肉痙攣、意識模糊等。

用法:

抑火理脾湯通常以湯劑服用,每日一次或二次。具體用法用量應根據患者的病情和體質而定。

禁忌:

抑火理脾湯不適用於脾虛泄瀉、陽虛畏寒、外感風寒等患者。

總結:

中藥方劑「抑火理脾湯」,主要成分是:梔子,白朮,白扁豆,寒水石,山藥,黃連,茯苓,沙參,主治功效是:中消是指中暑或熱射病。

傳統服藥法


山梔2錢,白朮2錢,扁豆2錢,寒水石2錢,山藥、黃連、茯苓、沙參。
加蓮子7個,水煎服。
方中山藥、黃連、茯苓、沙參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藥物性肝損傷。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抑火理脾湯, 出處:《玉案》卷三。 組成:山梔2錢,白朮2錢,扁豆2錢,寒水石2錢,山藥、黃連、茯苓、沙參。 主治:中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