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溫臍化濕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健脾燥濕:白朮性溫,味甘苦,具有健脾燥濕的功效,能改善脾胃虛弱、濕氣過盛的情況。溫臍化濕湯用於治療寒濕凝滯、脾陽不振導致的腹痛、泄瀉等症,而白朮能溫脾助運,燥濕化寒,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從根本上改善腹痛、泄瀉等症狀。
- 固攝中氣:白朮具有固攝中氣的作用,能防止脾胃虛弱導致的氣虛下陷,進一步加重腹痛、泄瀉等症。在溫臍化濕湯中,白朮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固護中氣,防止氣虛下陷,使療效更加顯著。
溫臍化濕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能祛除脾胃濕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溫臍化濕湯旨在溫暖臍腹,化解濕氣,茯苓的健脾利濕作用能輔助藥效,促進脾胃吸收藥物,提高療效。
- 滲濕利水: 茯苓還具有滲濕利水的作用,能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進一步降低濕氣對人體的影響。溫臍化濕湯主要用於治療濕氣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茯苓的利水作用能緩解腹脹、腹痛,改善患者的不適。
溫臍化濕湯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山藥性平味甘,具有健脾益氣、補肺固腎之功效。溫臍化濕湯主要針對脾胃虛寒、濕氣困阻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而山藥能補脾胃之氣,有助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濕氣排出。
- 固腎止瀉:山藥同時兼具固腎止瀉的功效。濕氣下注,易導致腎氣虛弱,而山藥能補腎固精,有助於固攝腎氣,防止濕氣下注,進而達到止瀉的效果。
總而言之,山藥在溫臍化濕湯中發揮健脾益氣、固腎止瀉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濕氣困阻所致的病症。
溫臍化濕湯中加入巴戟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腎壯陽,化濕利水: 巴戟天性溫,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化濕利水的功效。溫臍化濕湯主要針對寒濕困脾,脾腎陽虛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狀。巴戟天能溫補脾腎陽氣,驅散寒濕,有助於緩解腹痛、止瀉等症狀。
- 助補脾胃,健運化濕: 巴戟天除了溫腎,也能補脾益氣,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溫臍化濕湯中常配伍茯苓、白朮等健脾利濕藥物,巴戟天可以增強補脾健運之效,進一步促進水濕代謝,改善腹瀉等症狀。
溫臍化濕湯中加入白扁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化濕:白扁豆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化濕之效。溫臍化濕湯針對濕氣困脾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白扁豆能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消減濕邪,改善腹瀉、消化不良等問題。
- 和中益氣:白扁豆還具有和中益氣之效,可補脾益氣,增強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有助於改善因濕邪困脾所致的食慾不振、乏力等症狀。
「溫臍化濕湯」中加入銀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陽化濕:銀杏性平,味甘苦,入肺、腎經,具有溫陽化濕、止咳平喘的功效。溫臍化濕湯旨在溫暖脾腎,化解濕氣,銀杏可配合其他藥物,起到溫陽化濕、驅寒止瀉的作用。
- 改善腸胃功能:銀杏具有健脾益氣、利尿消腫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濕氣積聚導致的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因此,溫臍化濕湯中加入銀杏,旨在協同其他藥材,溫陽化濕、改善腸胃功能,達到治療濕邪困脾的功效。
溫臍化濕湯中加入蓮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健脾止瀉:蓮子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氣、養心安神、止瀉固精的功效。對於脾虛濕盛所致的腹瀉、泄瀉等症狀,蓮子能起到健脾固澀,止瀉止帶的作用。
二、清熱除濕:蓮子亦有清熱除濕之效,能緩解濕熱內蘊所致的口渴、小便赤黃等症狀。溫臍化濕湯常用於治療脾虛濕盛、寒濕下注所致的腰膝冷痛、腹痛泄瀉等症,蓮子加入其中可輔助清熱除濕,促進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溫臍化濕湯」主治下焦寒濕互結所致經前腹痛,其關鍵病機為「寒濕搏結於衝任」,阻礙氣血運行。臍下劇痛如刀割、經色黯黑如豆汁,皆屬寒凝血瘀、濕濁下注之象;寒熱交作則提示正邪交爭,濕鬱化熱可能。此方針對「經前3-5日」發作之週期性疼痛,反映其作用偏重調理衝任氣血,非單純止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溫腎健脾化濕
- 巴戟肉(鹽水浸):鹽製引藥入腎,溫補命門以散下焦寒濕,兼能調衝任。
- 白朮(土炒):土炒增強健脾燥濕之力,與巴戟形成「火土相生」之勢,標本兼顧。
2. 臣藥:淡滲利濕固帶
- 白茯苓:通利三焦濕濁,導濕從小便而出,緩解濕遏氣機之痛。
- 炒山藥:補脾益腎而澀精,與白朮協同守中焦,防濕濁再生。
3. 佐使藥:澀帶化瘀兼引經
- 白果(搗碎):收澀止帶,破痰瘀而通滯,針對「如黑豆汁」之瘀濁。
- 建蓮子(不去心):蓮心清心防鬱熱,蓮肉固澀止瀉,呼應「寒熱交作」病機。
- 炒扁豆:化濕和胃,輕清解脾濕,助茯苓分消濕邪。
組方特點:
- 溫通與淡滲並行:巴戟、白朮溫散寒濕,茯苓、扁豆滲濕於下,符合「濕為陰邪,非溫不化」原則。
- 補澀與宣通兼施:白果、蓮子固澀止帶,卻佐以搗碎用法,暗合「通因通用」思路,治黑濁經血。
- 時機選擇:經前10日服藥,既避開行經期,又預培脾腎陽氣以祛濕,體現「治未病」思維。
此方展現「寒濕—腎脾—衝任」的治療軸線,通過溫腎陽、健脾運、化濕瘀三層次,調整下焦氣化機能,從而緩解經前腹痛與異常經色。
傳統服藥法
白朮1兩(土炒),白茯芩3錢,山藥5錢(炒),巴戟肉5錢(鹽水浸),扁豆(炒,搗)3錢,白果10枚(搗碎),建蓮子30枚(不去心)。
水煎,經來前十日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經散寒、化濕止痛的作用,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發熱、口乾、小便黃等症狀,應及時就醫。
相同名稱方劑
溫臍化濕湯, 出處:《傅青主女科》卷上。 組成:白朮1兩(土炒),白茯苓3錢,山藥5錢(炒),巴戟肉5錢(鹽水浸),扁豆(炒,搗)3錢,白果10枚(搗碎),建蓮子30枚(不去心)。 主治:下焦寒濕相爭,經水將來3-5日前,臍下作痛,狀如刀割,或寒熱交作,所下如黑豆汁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