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菟絲丸方劑中含有茯苓,其原因主要有二:
- 利水滲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效。菟絲子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養血安神之效。茯苓配合菟絲子,可加強利水滲濕功效,有利於水濕的代謝,改善因水濕停滯所致的各種病症。
- 健脾益腎:茯苓健脾益氣,有助於脾胃運化水濕,同時可補益腎氣,與菟絲子相輔相成,共同改善腎虛、脾虛所致的諸多症狀,如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失眠健忘等。
茯苓菟絲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茯苓菟絲丸中菟絲子、茯苓等藥材偏寒涼,白朮的加入可以中和寒涼之性,避免損傷脾胃,並增強藥效。
- 利水滲濕:白朮亦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可與茯苓、菟絲子等藥材協同作用,達到利水消腫、通利小便的效果。
白朮的加入,不僅能補脾益氣,還能增強藥效,使茯苓菟絲丸的療效更佳。
茯苓菟絲丸中加入蓮子,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固腎益精:蓮子性平味甘,入心、脾、腎經,具有益腎固精、養心安神之效。與茯苓、菟絲子等藥材搭配,能更有效地補腎填精,改善腎虛所致的遺精、早洩、腰膝痠軟等症狀。
- 健脾益氣:蓮子亦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能力。茯苓菟絲丸常用於治療腎虛脾弱所致的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加入蓮子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提高藥效。
茯苓菟絲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其 固腎澀精 之效。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 斂肺止咳、滋腎固精 等作用。
菟絲子性平,味甘,入腎經,善於 補腎益精、固精止遺,但其偏於滋補,恐難以收斂固澀。故方中加入五味子,以其 酸收固澀之性,配合菟絲子 滋補腎精,共同發揮 固腎澀精、止遺 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茯苓菟絲丸中包含山藥,其原因主要在於:
- 補腎固精:山藥味甘性平,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益肺、滋腎固精的功效。與方中茯苓、菟絲子等藥材共同作用,能有效改善腎虛所致的遺精、早洩、腰膝酸軟等症狀。
- 健脾益氣:山藥還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能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改善因腎虛導致的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
因此,山藥的加入能更好地協調方中各藥材的功效,達到補腎固精、健脾益氣的療效,使茯苓菟絲丸的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茯苓菟絲丸中加入杜仲,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補腎固精,強筋健骨:杜仲性溫,味甘,歸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的作用。菟絲子補腎益精,茯苓健脾利濕,三藥合用,可有效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乏力、陽痿早洩等症狀。杜仲的加入,可增強補腎固精的功效,並輔助改善腰膝酸軟等症狀。
- 滋陰補腎,益氣養血:杜仲除補腎固精外,還有滋陰補腎、益氣養血的功效。茯苓菟絲丸主要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各種症狀,杜仲的加入,可增強補腎益精的作用,並補充氣血,使藥效更顯著。
茯苓菟絲丸中包含菟絲子,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補腎壯陽:菟絲子性溫,味甘,入腎經,能溫腎壯陽,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陽痿早洩等症狀。
- 滋陰養血:菟絲子亦有滋陰養血之效,可緩解腎陰不足導致的頭暈目眩、耳鳴等症狀。
茯苓菟絲丸中茯苓可健脾利濕,與菟絲子相輔相成,共同起到補腎益精、滋陰養血的作用,用於治療腎虛、脾虛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茯苓菟絲丸主治「脾腎虛損,不能收攝」,具體表現為「夢遺精滑、困倦」。此證病機在於:
- 脾虛失運:脾主升清,若脾氣虛弱,水穀精微不得輸布,則氣血生化不足,四肢失養而困倦;脾虛亦無法固攝津液,導致精關不固。
- 腎虛不固:腎主封藏,腎氣虧虛(尤以腎陽不足為多)則精關失守,出現遺精滑泄;腎精虧損進一步加重疲倦乏力之象。
此方結合健脾益氣與補腎固精,標本兼治,旨在恢復脾腎的「收攝」功能。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1. 方劑組成邏輯
主藥(補腎固精):
- 菟絲子(11兩):用量獨重,為君藥,性平味辛甘,補腎益精、固澀止遺。其酒製後增強溫通之性,助腎陽而固精關。
- 杜仲(3兩,酒煎):補肝腎、強筋骨,酒煎後強化溫補之力,協同菟絲子加固下元。
- 五味子(2兩,酒煎):酸收之性,斂精止遺,兼能益氣生津,助菟絲子收澀腎精。
輔藥(健脾益氣):
- 白茯苓(4兩)、白朮(4兩,米泔浸):健脾滲濕,米泔浸朮減其燥性,專注補脾益氣,助脾運化以充養腎精。
- 蓮肉(4兩)、山藥(2兩):補脾固澀,蓮肉兼能養心安神,山藥雙補脾腎,助主藥固精止滑。
佐使藥(調和藥性):
- 炙草(7錢):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兼補脾益氣。
- 酒煮山藥糊丸:借酒行藥勢,增強溫補之效,山藥糊丸緩補脾腎。
2. 治療原理推演
- 脾腎同補: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方中茯苓、白朮、山藥健脾以充養腎精;菟絲子、杜仲、五味子直接補腎固精,形成「先後天互濟」之局。
- 固澀與補益並行:五味子酸收、蓮肉甘澀,專攻遺精滑泄之標;菟絲子、杜仲補腎治本,標本兼顧。
- 酒製增強藥效:酒煎五味子、杜仲可溫通經脈,酒浸菟絲子助其行散精氣,符合「腎喜溫通」之理。
結語
此方以補腎固精為主軸,輔以健脾益氣,結構層次分明。針對脾腎兩虛引起的遺精、倦怠,通過補益與固澀並舉,恢復臟腑「收攝」功能,體現中醫「治虛勞當以溫補脾腎為先」的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白茯苓4兩,白朮(米泔浸)4兩,蓮肉4兩,五味子(酒煎)2兩,山藥2兩,杜仲(酒煎)3兩,炙草7錢,菟絲子11兩(用潔水淘淨,入陳酒浸1日,文火煮爛極,打為餅,焙乾為末)。
用山藥末以陳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0余丸,空心滾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補益脾腎的作用,因此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者不宜服用。
- 本方具有固精止遺的作用,因此孕婦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菟絲丸, 出處:《風痨臌膈》。 組成:白茯苓4兩,白朮(米泔浸)4兩,蓮肉4兩,五味子(酒煎)2兩,山藥2兩,杜仲(酒煎)3兩,炙草7錢,菟絲子11兩(用潔水淘淨,入陳酒浸1日,文火煮爛極,打爲餅,焙乾爲末)。 主治:脾腎虛損,不能收攝,以致夢遺精滑、困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