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蠟香丸
LA XI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方出《赤水玄珠》卷三十,名見《衛生鴻寶》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4.00)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大腸經 19%
肺經 19%
胃經 19%
肝經 11%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蠟香丸方劑中加入蜂蠟,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固形劑: 蜂蠟具有良好的固化性,能將藥材有效包裹,形成丸狀,便於服用和儲存。這有助於維持藥物成分的穩定性,防止藥材因潮濕或揮發而失效。
- 緩釋劑: 蜂蠟遇熱溶化,在體內逐漸釋放藥物,達到緩慢釋放藥效的效果。這有助於藥物在體內持續作用,延長療效,減少服用次數。
因此,蜂蠟在蠟香丸方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僅能使藥物易於成形,更能調節藥物釋放速度,提升藥效。
蠟香丸方劑中加入松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增強藥效: 松香性溫燥,具有燥濕止癢、祛風止痛、生肌斂瘡的功效。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止癢、消腫、生肌等功效,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2. 改善劑型: 松香具有粘性,加入藥方後可使丸劑成形、不易散碎,並有助於藥物在體內的緩慢釋放,延長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蠟香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蠟香丸」記載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冬月腳折皮裂,行步疼痛:指冬季因寒冷或外傷導致足部皮膚龜裂、破裂,行走時疼痛。
- 腳後老皮內痛,起疽成漏:腳跟部位厚皮內疼痛,形成慢性潰瘍或瘻管(漏),久不癒合。
- 久不完口,不能著地:瘡口長期無法收口,患處無法承受身體重量而影響行走。
從主治描述推測,此方針對慢性皮膚潰瘍、瘻管或裂傷,尤其好發於足部受力處(如腳跟),可能與古代勞動者長期磨損、感染或寒濕環境有關。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黃蠟(蜂蠟):
- 特性:性味甘淡、微溫,具收斂、生肌、潤膚之效。
- 作用:古代常用於瘡瘍外治,能形成保護膜防止感染,同時潤澤乾裂皮膚,促進傷口癒合。
松香末:
- 特性:性味苦甘、溫,外用可燥濕、殺蟲、拔毒生肌。
- 作用:傳統用於癰疽瘡瘍,能收斂滲液、減少感染,並刺激組織修復。其黏附性有助封閉瘻管或裂口。
三、配伍邏輯與治療機理
- 物理性保護:黃蠟熔化後冷卻固化,可直接覆蓋瘡口或瘻管,形成屏障,阻隔外界刺激(如摩擦、濕氣)並減少疼痛。
- 促進癒合:松香末具抗菌、收斂作用,可能抑制局部感染;其與黃蠟混合後,能黏附於傷口表面,刺激肉芽組織生長,加速瘡口閉合。
- 針對「漏」症:瘻管(漏眼)多為氣血不暢、腐敗成膿所致。此方以丸劑填塞,可能通過物理阻斷膿液分泌,結合松香拔毒功效,促使組織從內向外修復。
四、使用方法推論
- 滴入或塞藥:根據瘡口形態選擇用法,小裂傷用熔滴滴入,瘻管則搓丸塞緊,確保藥物直接接觸患處。
- 長期留置:強調「十數日勿動」,反映此方作用較緩,需持續覆蓋以逐步拔毒生肌,直至新肉頂出藥丸。
結論
「蠟香丸」為外治方,結合黃蠟的保護修復與松香的斂瘡拔毒,針對慢性皮膚潰瘍、瘻管及裂傷設計。其原理與現代「濕性癒合」概念部分相通,通過隔絕刺激、控制感染並維持局部濕潤環境,促進組織再生。
傳統服藥法
黃蠟1兩,松香末3分。
上將黃蠟熔化,投松香末,攪勻。
每用少許,安刀頭上,熔化,滴入折中。經宿即愈。
《衛生鴻寶》本方用法:看瘡口大小,用藥為丸,塞住漏眼,布裹勿動;十數日,漏乾著地不痛,漸漸行動,漏內肉長,自將藥頂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蠟香丸, 出處:《赤水玄珠》卷三十。 組成:黃蠟1兩,松香末3分。 主治:冬月腳折皮裂,行步疼痛。腳後老皮內痛,起疽成漏,久不完口,不能著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