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精散

松精散

SONG J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級》卷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3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50%
肝經 50%
脾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松精散中包含松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止癢: 松香性燥,具有燥濕止癢之效,可針對濕邪所致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皮膚瘙癢等,起到乾燥、止癢的作用。
  2. 活血止痛: 松香亦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對於因濕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疼痛,亦有改善作用。

總之,松香在松精散中發揮著燥濕止癢、活血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濕邪所致的皮膚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松精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疠(癘)風惡症」,即古稱「大風」、「癘風」,相當於現代醫學的「麻風病」。其描述症狀包括:

  1. 皮膚黏膜損害:毛落眉脫、遍身隱疹成瘡(皮膚紅疹潰瘍)、血無膿、肌肉潰爛。
  2. 神經損傷:手足麻木、面如蟲行(蟻走感)。
  3. 肢端變形:聲啞、指墮足穿(指趾末端壞死脫落)。
  4. 穢臭難愈:瘡口腐敗流液,氣味腥臭。

此類病症在傳統醫學中被歸為「風濕毒邪深伏經絡,氣血壅滯」,屬難治之頑疾,需「搜風拔毒、燥濕殺蟲」。

二、組成與製備邏輯

全方僅以松香一味為主藥,但經特殊炮製(反覆水煮、扯拔、陰乾)後,其藥性產生質變:

  1. 松香之原始藥性(未炮製前):

    • 性味:苦、甘、溫,入肝、脾經。
    • 傳統功效:生肌止痛、燥濕殺蟲,外用治瘡瘍。
  2. 炮製後的轉變

    • 反覆水煮、扯拔後,去除其溫燥油性與雜質,轉為「松脆潔白」之體,大幅降低刺激性,使藥性趨於平和,適於內服。
    • 煎煮至「水清不苦」,顯示毒性已減,而保留其「燥濕拔毒」核心功效。

三、治療原理推論

  1. 殺蟲解毒

    • 松香經炮製後,仍含松脂酸類成分,對真菌、寄生蟲或有抑制效果,符合古代「以毒攻毒」思路,針對疠風可能的微生物病因(如麻風桿菌)。
  2. 燥濕斂瘡

    • 松香燥濕之力可減少瘡面滲液,促進潰瘍癒合。反覆炮製後,內服不易傷脾胃,而達「內消外斂」之效。
  3. 通絡止痛

    • 松香入肝經,或能改善經絡氣血壅滯,緩解麻木、蟻行感等神經症狀。

四、用法設計意圖

  1. 白粥送服
    • 米粥護胃,緩解松香苦燥之性,同時清淡飲食避免助濕。
  2. 漸進增量
    • 「每日數錢,以漸而進」避免藥性峻烈傷正,體現「緩攻積邪」策略。
  3. 嚴格忌口
    • 忌油鹽葷腥等,旨在減少濕熱生成,配合藥效專注攻毒。

五、總結

松精散以炮製松香為核心,透過減毒存效、內服外治結合,針對疠風「濕毒深伏」之病機,體現古人「以簡馭繁」的用藥智慧。其炮製工藝與服法設計,反映對頑疾治療的謹慎態度,亦暗合現代藥物純化與緩釋概念。

傳統服藥法


松香(明淨者)1塊不拘多少。
去滓,取溪河淡水,或天落水,用淨鍋將松香煮化,不住手攪,視水色如米泔,嘗之極苦,即傾冷水內,乘熱扯拔,冷定堅硬,換水再煮、再拔,如此幾十次,以松香 體質松脆潔白,所煮之水,澄清不苦為度,陰乾,為極細末。
凡服此者,每料2斤,日將白米煮粥,候溫,量投藥末,和勻,任意食之,不可多嚼,飢則再食,日進數餐,但可常食乾淡,只以菜乾、筍乾之類,少許過口,每日服數錢,以漸而進,不可太多
忌油、鹽、醬、醋、葷腥、酒、果、糖、面等物,渴時不可吃茶,以白滾水候溫飲之。並忌食豬首、鵝、菌及濕毒發物,終身忌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痺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松精散, 出處:《醫級》卷八。 組成:松香(明淨者)1塊不拘多少。 主治:癧風惡症,手足麻木,毛落眉脫,遍身隱疹成瘡,有血無膿,肌肉潰爛,鼻梁損壞,面如蟲行,甚則聲啞指堕足穿,穢臭不堪。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