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治疔膏」方劑中加入松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消腫止痛:松香性溫燥,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疔瘡初起,紅腫疼痛的症狀,松香能有效消散局部瘀血,減輕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 引毒外出:松香性黏,能將疔瘡毒素吸附,並引導至外,達到拔毒消腫的效果。此功效與松香的黏性及引流作用相關。
因此,松香在「治疔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消腫止痛、引毒外出之效,有助於快速消退疔瘡,恢復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治疔膏】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疔瘡初起,其特點為快速緩解疼痛,並能拔除疔根(毒邪核心),使毒水流出,促進瘡毒消散而癒。古代醫家認為疔瘡乃火毒郁結、氣血凝滯所致,而此膏透過外貼直接作用於病灶,達到消腫止痛、拔毒排膿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透明松香(5錢)
- 性味辛、苦、溫,有燥濕殺蟲、拔毒生肌之效,古代常用於瘡瘍腫毒。
- 其黏稠特性可幫助膏藥貼敷患處,形成保護層,同時吸附毒液。
瀝青(5錢)
- 此處「瀝青」指古代天然礦物瀝青(非現代化工瀝青),性黏澀,能殺蟲解毒、收斂瘡口。
- 與松香協同,增強膏藥的黏附力與拔毒效果。
麻子肉(2錢,冬季加5分)
- 即火麻仁,性甘平,富含油脂,可潤燥滑腸。在此方中可能用以調和松香與瀝青的燥烈,防止過度刺激皮膚,同時協助毒邪外排。
- 冬季加量,或因寒冷時氣血凝滯更甚,需加強潤通之性。
飛丹(1錢)
- 即炒製過的黃丹(鉛丹),性微寒,能解毒生肌、收斂瘡瘍,常用於癰疽疔瘡。
- 其礦物質成分可促進瘡面乾燥,防止毒邪擴散。
三、製法與作用機理
錘研成膏:
- 將松香、瀝青、麻子肉反覆捶打至「黏死錘上,如清水一般」,使藥物充分融合,質地均勻細膩,便於貼敷時滲透藥性。
- 飛丹後加,避免過早與油脂結合影響藥性,捶打數百下使其充分分散,增強拔毒效果。
貼敷療法:
- 隔水加熱化開後攤於布上,厚貼患處,利用膏藥的黏附性與拔毒力,直接作用於疔瘡。
- 「疔根如燈心拔出」:膏藥的拔毒作用使深層毒邪隨膿液排出,疔根(壞死組織或膿栓)自然脫離。
四、中醫理論推導
此方結合了:
- 松香、瀝青的辛溫燥烈,破結拔毒。
- 麻子肉的潤滑,緩和燥性並助毒外泄。
- 飛丹的收斂解毒,防止毒邪內陷。
整體以**「外拔內消」為原則,透過局部刺激與藥物滲透,達到通絡散結、排毒生新**之效,符合古代「瘡毒宜外治」的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透明松香5錢,瀝青5錢,麻子肉2錢。
冬季,加麻子肉5分。
上三味,大青石上以鐵錘錘細,錘至前藥粘死錘上,拈起如清水一般為度;又加飛丹1錢,再錘數百下,取收小瓷杯內。
如遇初起療毒,將小瓷杯隔湯燖化,以新青布照疔瘡一般大小,用竹箸攤膏藥約一文錢厚,貼之。痛即止,少頃毒水漸漸流盡,疔根如燈心一條拔出,仍用原舊膏貼上,至重者再換一膏藥,全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治疔膏, 出處:《廣筆記》卷三。 組成:透明松香5錢,瀝青5錢,麻子肉2錢。 主治:疔瘡初起。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