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通瘀錠中添加巴豆,主要基於其破瘀通絡的功效。巴豆性峻烈,味辛、苦,歸脾、胃經,具有瀉下通便、消腫止痛等作用。在治療瘀血阻滯、經絡不通的疾病時,巴豆能活血化瘀,通經活絡,加速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達到通瘀的效果。然而,巴豆毒性較強,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因用量過大或體質不適而產生副作用。
「通瘀錠」方劑中加入「斑蝥」,乃因其具有破血逐瘀之效。斑蝥性屬辛熱,具有攻毒散結、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瘀血阻滯、經閉、癥瘕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然而,斑蝥毒性較大,需嚴格控制用量及炮製工序,以免造成不良反應。臨牀應用需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通瘀錠方劑中加入麝香,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開竅醒神:麝香氣味辛香濃烈,能通達經絡,開竅醒神,對於氣血瘀滯、經絡不通所致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2. 活血化瘀:麝香性溫,能活血化瘀,散結止痛,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通瘀錠方劑中加入麝香,可以有效地改善氣血瘀滯、經絡不通所致的各種病症,達到通經活絡、消腫止痛之功效。
通瘀錠中加入冰片,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冰片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例如跌打損傷、骨折等。
- 開竅通竅,活血化瘀: 冰片氣味芳香,具有開竅通竅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活血化瘀,有助於清除瘀血,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因此,在通瘀錠中加入冰片,可發揮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開竅通竅、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通瘀止痛的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瘀錠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耳聾」,從其用法觀察,乃以外治法直接作用於耳竅。古代醫籍所載耳聾多因氣血瘀阻、痰濕閉塞或風邪上擾,導致耳竅不通。方中以藥物置耳中,透過局部刺激與藥性滲透,意在「開竅通閉」,尤其強調「響聲如雷」之效,推測其針對突發性耳聾或氣滯血瘀型耳聾,以「峻藥通瘀」為核心思路。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巴豆
- 性味辛熱大毒,傳統用於「開通閉塞」,其強烈刺激性可促使局部氣血流通,破除瘀滯。古代外用常取其「衝擊痰涎、逐瘀通絡」之力,或能刺激耳竅周邊經絡,促使氣血運行。
斑蝥
- 辛寒有毒,具「發泡拔毒」之效,外用可引赤發泡,強行穿透藥力。與巴豆配伍,增強「破瘀散結」作用,可能透過局部皮膚刺激,反射性改善耳竅微循環,或引導藥性深入。
麝香
- 辛溫香竄,為「通關利竅」要藥,能「開諸竅之閉」。其揮發成分可透達黏膜,直接作用於耳道,促進藥效滲透並調節神經感知,或緩解聽覺功能障礙。
冰片
- 辛苦微寒,擅「散鬱火、通諸竅」,協助麝香增強透竅之力,同時制約巴豆、斑蝥過於溫燥之性,使藥性既迅猛又不致過度傷正。
配伍邏輯與方義
- 峻藥猛攻,開竅破瘀:
巴豆、斑蝥為君,以毒攻閉,破除耳竅瘀阻;麝香、冰片為臣,助藥性上達耳竅並調和峻烈之性。蔥汁通陽散結,蜂蜜緩和毒性,共為佐使。 - 外治引藥,聲響為效:
以綿裹藥錠置耳中,利用局部刺激與藥力滲透,其「響聲如雷」可能反映藥效引發的氣血震盪或神經反應,21日療程旨在逐步疏通瘀滯,非一時之效。
推測治療原理
此方或透過三重機制:
- 物理刺激:巴豆、斑蝥引發局部充血,改善耳周血液循環。
- 藥理作用:麝香、冰片調節神經傳導,或影響聽覺中樞感知。
- 經絡效應:以外治激發少陽經氣(耳屬少陽),疏通氣血瘀阻。
綜論
通瘀錠屬「霸道」治法,以峻藥猛力開閉,契合古代對「暴聾多實」的辨證思維,適用於體實邪閉之證。然其組方邏輯著眼「通瘀>補虛」,需辨明病因非虛損所致,方堪投用。
傳統服藥法
巴豆1個,斑蝥3個,麝香少許,冰片少許。
上為末,以蔥汁蜂蜜和捻如麥粒形。
以新綿裹,置耳中。響聲如雷,勿得驚恐,待21日方可去錠。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通瘀錠有毒,不宜過量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瘀錠,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巴豆1個,斑蝥3個,麝香少許,冰片少許。 主治:耳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