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丸中含有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為附子屬植物烏頭的塊根,性熱,味辛,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可用於治療陽氣不足、寒邪內侵所致的各種疾病,如陽虛水腫、心悸氣喘、肢冷畏寒等。
- 扶正祛邪,增強體質: 附子能溫補脾腎,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可用於治療因陽氣不足導致的體虛乏力、面色蒼白、易感風寒等症狀。
因此,附子丸中加入附子,可以發揮其溫陽散寒、扶正祛邪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附子丸並非含巴豆的方劑。巴豆性峻烈,易致中毒,一般不會用於丸劑中。附子丸的主要成分為附子、甘草等,用於治療陽虛、寒證,如四肢厥冷、腹痛泄瀉等。
附子性溫熱,具有回陽救逆、溫補脾腎的功效。甘草性甘平,可緩和附子的燥烈之性,並增強其補益效果。
而巴豆則具有瀉下攻積、逐痰消腫的功效,但其毒性較強,不適合與附子等溫熱藥物同用,且巴豆一般以煎劑或散劑的形式使用,而非丸劑。
附子丸為一經典中藥方劑,其中含有附子與砒石等成分,其配伍深具學問。附子性溫熱,善於回陽救逆,壯陽散寒;而砒石雖屬劇毒之品,但在精確用量下,可發揮其攻毒殺蟲、逐痰破結之效。兩者結合,旨在治療因寒邪凝滯、陽氣衰微所致的各種重症,如冷痛、厥逆、瀕死之寒證。砒石在方中需極為小心地炮製與應用,以免中毒。此方突顯了中醫藥辨證施治、以毒攻毒的智慧,但臨床使用時必須由專業醫師指導,以確保安全與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附子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下焦吐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大便不通」,屬中醫「反胃」範疇,其病機多與下焦虛寒、氣機逆亂、腑氣不通相關。古人認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為陽氣虛衰,無法腐熟水穀,兼有腑氣壅滯,導致濁陰不降。大便不通更提示寒凝夾滯,氣化失司。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附子(炮裂,去皮臍)
- 性大熱,為温陽散寒要藥,專入下焦,能回陽救逆、散寒止痛。
- 針對下焦虛寒之本,助腎陽以復氣化,使水穀得溫而運化。
大黃(銼,炒)
- 性寒瀉下,然炒後寒性稍減,瀉下力緩,兼能活血通滯。
- 與附子配伍,形成「溫下」之法,既散寒凝,又通腑泄濁,解決「大便不通」之標。
常山、蜀漆
- 兩者均為截瘧要藥,性味苦辛而寒(蜀漆為常山嫩枝葉),兼能化痰結、破積滯。
- 在此方中可能取其「開痞降逆」之功,協助大黃通降胃氣,化解痰濕壅滯所致嘔吐。
配伍邏輯推演
此方以「溫陽通腑」為核心,附子溫補下焦真陽,大黃通泄腸道積滯,一熱一寒,相反相成,共奏「溫通」之效。佐以常山、蜀漆,既可化痰截逆,又能助大黃開泄痞結。全方通過:
- 溫補下元:附子振奮陽氣,改善虛寒體質。
- 通降腑氣:大黃、常山、蜀漆協力破除積滯,導濁陰下行。
- 調和寒熱:寒熱並用,既防附子過燥,又制大黃過寒,契合「寒熱錯雜」之病機。
適用情境推論
從主治與組方推測,此方可能用於:
- 虛寒性反胃:病程較久,伴畏冷、脈沉遲等陽虛之象,兼見便秘或痰濁內阻。
- 寒熱夾雜之嘔逆:非純熱或純寒,而是陽虛為本,痰瘀滯結為標,故需溫通並舉。
總體而言,此方體現中醫「通因通用」與「寒熱並調」的思維,透過溫陽與瀉濁的動態平衡,恢復中下焦氣機升降。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大黃(銼,炒)3分,常山1兩1分,蜀漆1兩1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丸,米飲送下。末發1服,臨發再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附子丸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六。 組成:附子半兩(生用),馬夜眼1枚(炙令乾)。 主治:牙痛。
附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一。 組成:黃丹1兩(炒),附子1兩(炮)。 主治:赤白痢所下不多,遍多不減。
附子丸,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附子(炮)5錢,巴豆霜1錢,砒半錢(研細)。 主治:下焦吐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大便不通。
附子丸, 出處:《奇效良方》卷二十二。 組成:附子1枚(以豬脂如雞子黃大,煎,候制,削去上黑皮)。 主治:五勞,及飽食房室傷胃,令人大便數,至溷而不能便,日數十行,劇者下血;婦人産後餘疾,腹內絞痛。
附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二○引《朱氏博濟方》。 組成:大附子10兩(用黑豆1升,水5升,不犯鐵器,慢火煮,候豆熟、附子軟爲度,切作片子,焙令乾),川芎6兩,木瓜末、牛膝半斤,羌活4兩。 主治:大壯筋骨,補益丹元,進飲食,化氣。主治:腳氣,腰膝乏力,行步艱難,或即疼痛,或下注成瘡。
附子丸, 出處:《千金翼》卷十九。 組成:附子(炮,去皮)2兩,人參2兩,川芎半兩,乾薑2兩半,礬石1兩(煉),皂莢(炙,去皮子)5分,半夏(洗)5分,桂心5分,礬石5分(燒),吳茱萸3分,茯苓3分,黃芩3分,當歸1兩,細辛1兩,蜀椒(汗,去目、閉口者)1兩,芍藥1兩,麥門冬(去心)1兩半,甘草(炙)1兩半。 主治:胸膈中寒溫不和,心下宛宛痛,逆害飲食,氣滿噓吸,乾噫吞酸,胸背中冷,兩脅急痛,腹中有冷水,抑抑作聲,繞臍痛,頭眩滿悶,身體羸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