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附散

丁附散

DING F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9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9.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腎經 28%
肺經 14%
胃經 14%
心經 14%
脾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丁附散中包含附子,主要源於其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

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塊根,性熱,味辛,歸心、腎、脾經。其藥性強悍,具有回陽救逆之效,能溫補心陽,救逆回陽,對於陽氣虛衰、寒邪內侵所致的陽氣不足、面色蒼白、肢冷脈微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此外,附子亦能溫脾散寒,改善脾胃虛寒、腹痛冷瀉等症狀。在丁附散中,附子的加入旨在溫補陽氣,驅散寒邪,達到溫經散寒、回陽救逆之目的。

丁附散中加入丁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胃止嘔: 丁香味辛性溫,具有溫中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寒,寒邪犯胃所致的嘔吐、呃逆等症,丁香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達到止嘔的效果。
  2. 行氣止痛: 丁香同時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脘腹冷痛、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丁香可以溫通氣血,緩解疼痛。

因此,丁附散中加入丁香,不僅能溫胃止嘔,更能行氣止痛,起到多方面的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丁附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冷吐翻胃,食入移時即吐」,其病機為「水不勝火復還脾,脾不能受即吐」。此段描述指出,脾胃虛寒,陽氣不足(「水不勝火」即陰寒盛而陽氣弱),導致脾失運化,胃失和降,故食入後無法腐熟消化,反而上逆而吐。此屬「胃寒嘔吐」範疇,特點為嘔吐物清冷、病程較長、遇寒加劇,與熱證嘔吐之酸腐灼熱有別。

組成與配伍邏輯探討

  1. 大附子(炮製薑汁淬)

    • 附子大辛大熱,為溫裡回陽要藥,能峻補脾腎陽氣、散寒止痛。
    • 以薑汁反覆淬製,一則減緩附子燥烈之性,二則借生薑溫中止嘔之功,增強其降逆止嘔效果。炮製後「去皮焙乾」,進一步緩和毒性,專注溫陽散寒。
  2. 丁香

    • 丁香性溫,善於溫中降逆,為治胃寒嘔吐、呃逆之要藥。《本草正》載其「溫中快氣,治上焦呃逆翻胃」。
    • 與附子配伍,可直達中焦,協同振奮脾胃陽氣,化解陰寒凝滯,使胃氣得降。

治療原理推衍
方中附子為君,峻補元陽以暖脾土;丁香為臣,降逆止嘔以和胃氣。佐以粟米煎服,取其甘平益胃,緩和藥性,避免溫燥傷津。全方以「溫陽散寒、降逆止嘔」為核心,針對脾胃虛寒、氣逆不降之病機,使陽氣復、寒邪散、胃氣降,則嘔吐自止。

中醫理論對應
此方體現「寒者熱之」「逆者降之」之法,符合張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思路,透過溫補中焦陽氣,恢復脾胃升降之職,解決「陰盛格陽」所致的嘔逆。

傳統服藥法


大附子1枚(坐於磚石上,四面著火,漸漸逼熱,淬入生薑汁中,浸少時,如法再淬,約盡薑汁半碗許為度。去皮,焙乾為末),丁香2錢(研)。
2味勻和。
每服2錢,水1盞,粟米少許,煎7分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丁附散,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四引《類編》。 組成:大附子1枚(切去蓋,刳中使淨。丁香49粒,以蓋覆之,線縛,置銀石器中,浸以生薑自然汁,及蓋而止,慢火煮乾爲度)。 主治:翻胃。

丁附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六引《澹寮》。 組成:附子1個(大者,周圍鑽孔,用丁香插入孔內,以面裹煨熟,去面不用)。 主治:冷吐翻胃,及吃食移時即吐。緣水不勝火復還脾,脾不能受即吐。

丁附散, 出處:《醫統》卷二十八引《衛生易簡方》。 組成:大附子1枚(坐于磚石上,四面着火,漸漸逼熱,淬入生薑汁中,浸少時,如法再淬,約盡薑汁半碗許爲度。去皮,焙乾爲末),丁香2錢(研)。 主治:反胃嘔逆,粥食不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