煨附丸

WEI FU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9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9.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8%
脾經 28%
肺經 15%
胃經 15%
心經 13%
腎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煨附丸中含有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可以溫暖脾腎陽氣,改善陽氣不足、寒邪凝滯所致的四肢厥冷、面色蒼白、呼吸微弱等症狀。
  2. 溫經止痛: 附子亦可溫經通絡,緩解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對於寒性疼痛如腹痛、腰痛、牙痛等,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煨附丸中,附子需經過炮製,即煨制,以降低其毒性,提高其藥效,使其溫陽散寒而不傷陰,更安全有效地發揮療效。

煨附丸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溫陽散寒,助附子之力: 丁香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作用。附子性熱,善溫陽散寒,但偏於陽氣不足之寒證,丁香的加入可以增強附子的溫陽散寒之力,使藥效更強。

二、行氣止痛,調和藥性: 丁香又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附子溫陽散寒所帶來的燥熱之感,避免藥性太過偏燥,同時還能調和藥性,使藥效更加平和。

主治功效


煨附丸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

根據古文記載,煨附丸主要用於治療嬰兒及孩童的以下症狀:

  • 積滯吐: 指因飲食停滯、消化不良而引起的嘔吐。
  • 胸膛鬱結: 形容胸部感到悶脹、不舒暢。
  • 中脘痞悶: 指胃脘部 (約上腹部) 感到堵塞、脹滿、不舒服。
  • 氣不舒暢: 指體內氣機運行不暢,可表現為胸悶、呼吸不暢等。
  • 聞穢嘔逆即吐: 聞到不好的氣味就想嘔吐或直接嘔吐出來。

組成與功效

煨附丸由 黑附子丁香 兩味藥組成。

治療原理

綜合古籍記載與藥物功效,煨附丸的治療原理可推測如下:

  • 溫中散寒,消積止嘔: 附子辛熱,能溫陽散寒,特別是溫中焦脾胃之陽;丁香辛溫,能溫中降逆,止嘔止痛。二藥合用,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消除積滯,從而達到止嘔的目的。
  • 行氣解鬱,疏通氣機: 丁香芳香行氣,能疏通氣機,緩解胸脘痞悶。附子雖以溫陽為主,但其辛散之性亦有助於行氣。二藥協同作用,可使氣機通暢,緩解胸膛鬱結、氣不舒暢等症狀。
  • 辛香辟穢,和胃止逆: 丁香氣味芳香,有辟穢之功,可抑制因聞穢而引發的嘔吐。附子辛熱,亦有助於和胃降逆。

劑型與用法

古文記載的煨附丸製法較為特殊:

  1. 以水調和附子末,裹住丁香。
  2. 再用麵團包裹,置於糖灰中煨熟。
  3. 去麵團,研成細末。
  4. 以生薑自然汁調和藥末,製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

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煎煮的薑棗湯送服。

這樣的製法和用法可能有以下考量:

  • 煨製: 煨製可以降低附子的毒性,並增強其溫中散寒的功效。
  • 生薑汁: 生薑具有溫中和胃、止嘔的作用,可增強藥效。
  • 薑棗湯: 薑棗湯亦有溫中散寒、補益脾胃的作用,可作為藥引,協同治療。

總結

煨附丸以溫中散寒、消積止嘔、行氣解鬱為主要治療原理,用於治療嬰兒及孩童因脾胃虛寒、飲食積滯而引起的嘔吐、胸悶、脘腹不適等症狀。其獨特的製法和用法體現了古人對藥物炮製和配伍的精妙理解。

傳統服藥法


黑附子2錢(末),丁香5個。
上以水搜附禾,裹丁香,再用面劑包幹塘灰中煨熟,去面為末,生薑自然汁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30丸,煎薑、棗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嘔吐

相同名稱方劑


煨附丸, 出處:《活幼口議》卷十九。 組成:黑附子2錢(末),丁香5個。 主治:小兒積滯吐,胸膛鬱結,中脘痞悶,氣不舒暢,聞穢嘔逆即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