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溫胃丸

丁香溫胃丸

DING XIANG WEN WE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29.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肺經 20%
胃經 17%
腎經 16%
肝經 10%
心經 7%
膽經 3%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丁香溫胃丸以丁香為主要藥材,其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對於寒邪客胃引起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2. 溫胃止嘔:丁香具有溫胃止嘔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寒、寒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丁香能溫胃散寒,緩解嘔吐。

丁香溫胃丸中,丁香的溫胃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使其成為治療胃寒疼痛的常用藥材。

丁香溫胃丸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中散寒,降逆止嘔: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寒邪客胃,胃寒嘔吐者,天南星能溫胃散寒,止嘔止呃。
  2. 燥濕化痰,消痞散結: 天南星亦可燥濕化痰,消痞散結。對於痰濕阻滯,胃脘痞滿,腹脹不舒者,天南星有助於化痰消積,緩解胃部不適。

因此,天南星在丁香溫胃丸方劑中起到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燥濕化痰、消痞散結的作用,是該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丁香溫胃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燥濕化痰的功效。方中丁香溫胃,易於上逆,半夏則能降逆止嘔,防止藥物上逆,並緩解胃部不適。
  2. 化濕止瀉:半夏亦具燥濕化痰之效,可有效抑制胃腸濕邪,減少濕熱對胃部的刺激,達到止瀉之效。

因此,丁香溫胃丸中加入半夏,不僅能輔助丁香溫胃,更能降逆止嘔、化濕止瀉,達到溫胃止痛、化濕止瀉的療效。

丁香溫胃丸是中醫常用的一種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等症狀。其中的成分多以溫陽、行氣、止痛為主。雖然水銀在現代醫學中的應用受到限制,尤其是因其毒性而被禁止,但在某些古老的中藥方劑中,水銀曾被用作藥材。

水銀的主要作用是其溫熱特性,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和增強脾胃的陽氣,從而達到改善消化功能的效果。然而,由於水銀的毒性和潛在的副作用,現代中醫已經不再建議使用含水銀的方劑,取而代之的是使用更為安全和有效的替代藥材。因此,在討論丁香溫胃丸時,應謹慎考慮水銀的使用,並強調安全性與患者健康的重要性。醫療實踐中,應以現代科學為根基,避免使用對人體有害的成分。

丁香溫胃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途為溫暖脾胃、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狀。然而,若其成分中包含鉛,這是非常不尋常且危險的情況。首先,鉛是一種重金屬,對人體具有毒性,長期攝入可能導致中毒,影響腎臟、神經系統及骨骼健康。因此,若丁香溫胃丸中出現鉛,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 污染問題:中藥原料在生產和加工過程中可能受到鉛污染,特別是在土壤和水源受到重金屬污染的地區。
  2. 不當使用:不法商家可能為了提高藥效而非法添加鉛等重金屬,這是一種強烈的不道德行為,應受到嚴厲懲處。
  3. 鑑別與檢測不足:某些中藥的品質控制可能不夠嚴格,導致合法產品中出現不應存在的成分。

因此,消費者應謹慎選擇中藥產品,並選擇經過認證的可靠來源,以確保安全與健康。

丁香溫胃丸中加入白荳蔻,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胃止嘔: 白荳蔻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燥濕止嘔之效。對於胃寒嘔吐,或因寒濕阻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白荳蔻能溫中散寒,止嘔止瀉,配合丁香溫暖胃陽,起到協同作用。

二、行氣消脹: 白荳蔻氣味芳香,能行氣消脹,對於胃脘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白荳蔻能促進脾胃氣機運行,改善消化功能,配合丁香溫暖胃陽,有助於改善胃寒導致的消化不良問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丁香溫胃丸主治「小兒胃氣虛弱,多痰吐遂,乳食難停」,意指小兒脾胃虛弱,運化失職,導致痰濕內生、嘔吐頻頻、飲食停滯。其病機核心為:

  • 胃氣虛弱:小兒脾胃稚嫩,陽氣不足,溫煦與運化能力差,無法正常消化乳食。
  • 痰濕內阻:脾胃虛則水濕不化,聚而生痰,痰阻氣機,進一步妨礙胃氣降濁,故見嘔吐、乳食不消。
  • 寒象潛在:方名「溫胃」暗示胃寒,可能伴隨脘腹冷痛、吐物清稀等寒證。

此方旨在溫補胃陽、化痰降逆、消積止嘔,恢復中焦升降功能。


2.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君藥:丁香(2錢)

  • 性味辛溫,歸脾胃經,為溫中降逆要藥。
  • 作用:
    • 溫胃散寒:直接提振胃陽,改善虛寒狀態。
    • 降逆止嘔:辛香下行,抑制胃氣上逆,針對「吐遂」主症。

(2)臣藥:天南星、半夏(各1分)

  • 兩者均經漿水煮製(減毒增效),燥濕化痰力強。
  • 天南星:善祛風痰,開泄痰結,助胃氣通降。
  • 半夏:專化痰濕,和胃止嘔,與丁香協同強化降逆效果。
  • 配伍意義:痰濕既為病理產物,亦是致病因素,化痰可標本兼顧。

(3)佐藥:水銀、黑鉛結砂(各1分、半分)

  • 水銀(Hg)與黑鉛(Pb)結為「鉛汞砂」,為古代鎮逆化痰之特殊用法。
  • 作用推測:
    • 鎮降痰涎:重鎮之性可能壓制痰氣上衝(類似磁石治喘)。
    • 溫化冷痰:鉛汞砂傳統用於寒痰頑疾,助力痰濕消散。
  • 注意:此配伍現已罕用,需理性看待古人經驗。

(4)佐使藥:白豆蔻(1分)、黃蠟為丸

  • 白豆蔻:化濕行氣,醒脾開胃,助消化乳食停滯。
  • 黃蠟:固護藥效,緩釋吸收,綠豆大丸劑適合小兒服用。

(5)引藥:丁香湯送服

  • 以丁香煎湯增強全方溫中之力,形成「藥引共振」效應。

3. 全方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以「溫胃化痰」為主軸,透過:

  1. 溫補胃陽(丁香)→ 治本虛。
  2. 燥濕化痰(南星、半夏)→ 消病理產物。
  3. 鎮降止嘔(鉛汞砂)→ 急則治標。
  4. 行氣化滯(白豆蔻)→ 助運化乳食。

特點

  • 重用丁香突顯溫胃重點,佐以重鎮藥體現「攻補並施」思路。
  • 漿水製藥減毒,丸劑緩圖,契合小兒體質「易虛易實」特性。

(完)

傳統服藥法


丁香2錢,天南星1分(漿水煮透軟,切作片子,焙令乾),半夏1分(漿水煮令軟,切作片子,焙令乾),水銀1分,黑鉛半分(與水銀結成砂子),白豆蔻(去皮)1分。
上為末,用黃蠟1兩,熔和成煎丸,如綠豆大。
每服2丸或3丸,丁香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食道炎、胃炎等患者慎用。
  • 對本方過敏者禁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丁香溫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六。 組成:丁香2錢,天南星1分(漿水煮透軟,切作片子,焙令乾),半夏1分(漿水煮令軟,切作片子,焙令乾),水銀1分,黑鉛半分(與水銀結成砂子),白豆蔻(去皮)1分。 主治:小兒胃氣虛弱,多痰吐遂,乳食難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