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吐香銀丸

定吐香銀丸

DING TU XIANG YI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3.7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胃經 21%
肺經 21%
腎經 14%
膀胱經 7%
心經 6%
肝經 6%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定吐香銀丸中加入丁香,是基於其溫胃降逆,止嘔止瀉的功效。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並可溫脾止瀉。

對於因寒邪犯胃、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腹瀉,丁香能溫中散寒,調理脾胃功能,達到止嘔止瀉的效果。此外,丁香還具有芳香開竅的功效,能醒脾開胃,改善食慾不振。

因此,在定吐香銀丸中加入丁香,可有效緩解因寒邪或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腹瀉等症狀,並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定吐香銀丸方劑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止嘔:葛根性涼,味甘,具有解表散寒、生津止渴、升陽止瀉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外襲、脾胃失和所致的嘔吐,葛根能解表散寒,使氣機疏泄,達到止嘔的效果。
  2. 疏通經絡:葛根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對於寒邪阻滯、氣血瘀滯所致的嘔吐,葛根能解表散寒,活血化瘀,達到止嘔的目的。

因此,定吐香銀丸方劑中加入葛根,可起到解表止嘔、疏通經絡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嘔吐症狀。

定吐香銀丸方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一、 降逆止嘔: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之效。對於因脾胃虛寒、痰飲阻滯、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半夏能溫中降逆,化痰止嘔,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止嘔效果。

二、 燥濕化痰: 半夏還具燥濕化痰之功,能化解因濕邪停滯而導致的痰飲,有助於改善嘔吐伴隨的痰多、胸悶等症狀。

總之,半夏在定吐香銀丸中,既能降逆止嘔,又能燥濕化痰,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止嘔化痰的效果。

中藥方劑[定吐香銀丸]的組成中,包含[水銀],因為水銀具有強效的解毒作用。水銀能夠清除體內的毒素,並且對於改善由毒素引起的症狀有顯著效果。雖然水銀的使用需要謹慎,但其強效的解毒功效使[定吐香銀丸]在處理毒素相關問題時更加有效,提升方劑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定吐香銀丸」 主治 小兒脾胃氣弱,挾于風寒,嘔哕(嘔吐呃逆),兼治 便青洩利。其核心病機為:

  1. 脾胃氣弱:小兒臟腑嬌嫩,運化功能不足,易因飲食不節或外邪侵襲導致脾胃虛弱,氣機升降失常。
  2. 風寒外束:風寒之邪從表入裡,或直中脾胃,寒凝氣滯,胃失和降,引發嘔吐、泄瀉。
  3. 便青洩利:青為肝色,寒邪內犯,肝氣乘脾,或脾胃虛寒,水穀不化,故見青色稀便。

此方以 溫中止嘔、散寒降逆 為主,兼顧 調和脾胃,針對小兒虛實夾雜(脾胃虛+風寒實)的病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析

  1. 丁香(君藥)

    • 性味辛溫,歸脾、胃、腎經,善 溫中降逆。《本草正》載其「溫中快氣,治上焦呃逆嘔噦」。
    • 針對風寒內客、胃氣上逆之嘔哕,能散寒止嘔,提振中焦陽氣。
  2. 乾葛(臣藥)

    • 即葛根,性甘辛平,歸脾胃經,功能 升發清陽、解肌退熱
    • 此處取其「升清」之力,助脾胃恢復升降之機;且能透散外邪,緩解風寒束表之證。與丁香一升一降,調和氣機。
  3. 半夏(佐藥)

    • 辛苦溫,歸脾胃肺經,為 降逆止嘔要藥。《藥性論》言其「消痰涎,開胃健脾,止嘔吐」。
    • 湯洗7次減其毒性,專攻 燥濕化痰、和胃降逆,協同丁香加強止嘔之功。
  4. 水銀(使藥)

    • 性寒重墜,古方中用其 鎮降痰涎、安逆氣,《本草綱目》提及「主鎮逆氣」。
    • 與溫藥相伍,寒热並用,防溫燥太過,且能沉降頑痰濁陰,治嘔哕痰濕交阻之證。

(二)製劑與服法

  • 生薑汁為丸:生薑本身能溫中止嘔,助藥力直達中焦。
  • 藿香湯送服:藿香芳香化濕、解表和中,加強散風寒、調脾胃之效。
  • 麻子大丸劑:小兒服藥不便,小粒丸劑易於吞服,且劑量可控。

三、方劑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 溫中散寒為主,升降並調為輔

  1. 溫中降逆:丁香、半夏直接止嘔,溫暖脾胃,化解寒凝氣滯。
  2. 透邪升清:乾葛解肌透表,升發脾陽,防風寒內陷。
  3. 鎮降痰濁:水銀沉降痰濕逆氣,與溫藥制衡,避免寒遏邪氣。

全方從 風寒、氣逆、痰濕、虛弱 多層面入手,契合小兒「易虛易實」之體質特點,為標本兼顧之劑。

傳統服藥法


丁香1兩,乾葛1兩,半夏(湯洗7次,切,焙)半兩,水銀(後入)半兩。
上藥前三味先為末,入水銀研勻,生薑汁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3-5丸至10丸,藿香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定吐香銀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 組成:丁香1兩,乾葛1兩,半夏(湯洗7次,切,焙)半兩,水銀(後入)半兩。 主治:小兒脾胃氣弱,挾于風寒,嘔哕。亦治便青泄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