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掌中金方劑中包含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吐、解表發汗的功效。方中加入生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改善因寒邪入侵而導致的脘腹冷痛、嘔吐等症狀。
- 助藥力:生薑具有行氣活血、解毒消腫的作用,可以幫助其他藥材發揮功效,增強藥效。例如,生薑可以幫助川芎、白芷等藥材更好地行氣活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大掌中金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常用於調理消化系統及改善胃腸功能。其組成中包含了丁香,這一成分在中藥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丁香具有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能有效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提高食慾。此外,丁香中的揮發油成分,如丁香酚,具有抗菌和抗炎的特性,能夠幫助緩解腸道不適、消除脹氣。
在大掌中金的配方中,丁香的加入不僅能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還可以改善其口感,使得方劑更易於服用。此外,丁香的香氣能夠增進食慾,從而提高治療效果。因此,丁香在大掌中金的組成中,起到了調和方劑效果、增強消化功能和改善患者體驗的多重作用,顯示了中醫方劑組成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名稱:大掌中金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翻胃,服水藥不得者」,即針對胃氣上逆、嘔吐反胃(類似現代所述之頑固性嘔吐或胃食道逆流),且對一般湯藥難以服下或無效者。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多因胃寒氣逆,中焦陽虛所致,故以溫中降逆為主要治法。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大綿附(炮附子):
- 性味大辛大熱,有毒,能回陽救逆、溫腎助陽、散寒止痛。
- 此處以薑汁煮製,既能減毒,又可增強溫中止嘔之效。
- 推測其作用為溫散中下焦沉寒,解除胃寒氣逆之本。
生薑自然汁:
- 生薑為「嘔家聖藥」,能溫胃散寒、降逆止嘔。
- 透過薑汁煮附子,引附子藥性專注於脾胃,協同強化止嘔效果。
- 薑汁具開宣之性,助藥力直達病所。
母丁香:
- 性溫味辛,傳統用於溫中降逆、散寒止痛。
- 與附子配伍,加強溫中行氣之力,針對胃寒氣滯之嘔逆。
- 丁香芳香味厚,能醒脾開胃,改善「服水藥不得」之拒藥現象。
三、配伍邏輯與可能功效
- 劑型設計:全方製為粉末,「安掌中舐吃」屬特殊給藥法。
- 掌心為勞宮穴(心包經所主),外敷或舐服可能透過經絡吸收,避開胃腸拒藥。
- 少量頻服,減緩對胃黏膜刺激,適合嘔吐劇烈者。
- 作用機理:
- 溫陽散寒:附子配生薑,直祛中焦陰寒,恢復胃氣降濁功能。
- 降逆止嘔:生薑、丁香協同抑制胃氣上逆,標本兼顧。
- 特殊給藥:以藥末舐服,可能透過黏膜吸收或嗅覺刺激(丁香芳香),調節中樞嘔吐反射。
四、總結
本方針對「陰寒內盛、胃氣上逆」之頑固性嘔吐,以溫裏藥為主,結合特殊用藥途徑,體現中醫「因病製宜」的思維。其重點在於透過溫中散寒從根本改善病機,並以局部給藥輔助,解決「水藥不得入」的臨床難題。
傳統服藥法
大綿附1個,生薑自然汁1碗,母丁香1個。
以薑汁煮綿附,煮乾為度,同母丁香為末。
以少許安掌中舐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掌中金, 出處:《得效》卷五。 組成:大綿附1個,生薑自然汁1碗,母丁香1個。 主治:翻胃,服水藥不得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