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關於中藥方劑[粳米湯],其組成中包含附子的原因在於附子具有溫陽散寒、強壯身體的功效。附子主要用於治療因陽氣不足導致的手足厥冷、腰膝酸軟等症狀,與粳米合用可以增強溫中補虛的作用,適用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瀉、食欲不振等。
粳米湯中加入半夏,主要是為了緩解因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腹瀉等症狀。
半夏味辛、溫,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粳米性甘、平,入脾、胃經,具有補益脾胃、和中益氣的功效。兩者合用,可溫暖脾胃,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寒導致的食慾不振、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此外,半夏還能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進一步改善脾胃功能。
粳米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利用其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功效。
甘草味甘,性平,歸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調和諸藥的功效。粳米性平,味甘,具有健脾益胃、和中緩急的功效。二者搭配,能更好地發揮各自的功效,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同時也增強藥效。
因此,粳米湯中加入甘草,有利於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使其更好地發揮藥效。
粳米湯中加入大米,是利用其味甘性平,入脾胃經的特性,達到以下目的:
- 健脾和胃: 大米具有健脾益氣、和胃止嘔的作用,可緩解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使藥物更容易被吸收。
- 緩和藥性: 部分中藥性味偏寒或燥烈,加入大米可中和藥性,避免對胃腸造成刺激,使藥效更平和。
因此,粳米湯中加入大米,不僅能提供營養,還能促進藥效發揮,是中藥方劑中常用的輔料。
主治功效
粳米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金匱要略》及多部古籍醫書的記載,粳米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 這是粳米湯最典型的適應症,患者會感到腹部寒冷,伴有腸鳴音亢進,且有劇烈的切割樣疼痛。
- 胸脅逆滿: 指胸脅部位脹滿不適,氣機上逆。
- 嘔吐: 由於寒氣阻滯胃氣,導致胃失和降而發生嘔吐。
- 惡寒或手足厥冷: 這些症狀反映了體內陽氣不足,無法溫煦四肢末端。
治療原理
粳米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原則,其方劑組成及功效如下:
- 附子: 大辛大熱,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功效,是方中的君藥。用於溫暖脾腎陽氣,驅散腹中寒邪,緩解疼痛。
- 半夏: 辛溫,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可化解停滯在胃腸的痰濕,恢復胃氣的正常升降,從而止嘔。
- 甘草: 甘平,具有調和諸藥、補中益氣的作用。在此方中,甘草既能協調附子和半夏的藥性,又能防止附子溫燥傷津。
- 大棗: 甘溫,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
- 粳米: 甘平,具有補益脾胃、滋養身體的功效。粳米與大棗合用,能顧護胃氣,防止辛溫燥烈之品傷及脾胃。
綜合分析:
粳米湯通過附子的溫陽散寒作用,驅除腹中寒邪,緩解疼痛;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甘草、大棗、粳米則顧護中焦脾胃,防止辛溫藥物損傷正氣。諸藥合用,共奏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之效。
古文中的應用
多部古籍醫書中都記載了粳米湯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治療寒疝: 多篇文獻提到粳米湯可治療寒疝,症見腹痛、雷鳴、嘔吐等,與現代醫學的腸梗阻、腸痙攣等疾病相似。
- 治療嘔吐: 《本草圖經》、《續建殊錄》等文獻都記載了粳米湯治療嘔吐的功效,包括各種原因引起的嘔吐。
- 治療腹痛: 除了寒疝引起的腹痛,粳米湯還被用於治療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痛,如《黴瘡治方論》中記載的長腹痛。
- 與他方合用: 古籍中也記載了粳米湯與其他方劑合用的情況,如與大建中湯合用治療痛劇及於心胸者,與半夏瀉心湯合用治療伴有心下痞塞者。
總結
粳米湯是一首經典的溫裏劑,主要用於治療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等症。其治療原理是溫中散寒、降逆止嘔,通過溫陽散寒、化痰降逆、顧護脾胃,達到治療目的。在古代醫學實踐中,粳米湯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寒性腹痛、嘔吐等疾病,並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去皮臍,切片子)半兩,半夏(湯浸7遍,切片子)2兩半,甘草(炙,銼碎)1兩,陳粳米2兩半。
上拌和,分作12服。
每服用水3盞,加生薑10片,同煮至1盞,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溫,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粳米湯, 出處:《全生指迷方》卷四。 組成:附子(炮,去皮臍,切片子)半兩,半夏(湯浸7遍,切片子)2兩半,甘草(炙,銼碎)1兩,陳粳米2兩半。 主治:腹痛而嘔,脈緊細而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