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中,白米粉的組成確實包含大米。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來源一致: 白米粉是由大米經過研磨、粉碎製成的,因此二者來源一致,白米粉是將大米加工後的產物。
- 藥性相似: 大米和白米粉都具有較為溫和的藥性,具有健脾益胃、補中益氣的作用。因此,在中藥方劑中,以白米粉取代大米,可以更方便地將其製成藥丸或其他劑型,方便患者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白米粉主治「小兒初生,血皮赤色有紅筋」,此描述應指新生兒皮膚呈現異常赤紅色,或伴隨微細血絡浮現,屬中醫「胎熱」「血熱」或「胎毒」範疇。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可能與母體孕期積熱、胎兒血分受邪或先天稟賦不調有關。白米粉外撲,藉其性涼質滑之特性,能吸附體表濕熱、緩解血絡充血,進而達到「撲之,肌肉自生」之效,暗示其可促進皮膚修復、平息血熱外顯之象。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藥材基原與性味
- 早白稻粳米:選用粳米(尤以早熟品種為佳),性味甘涼,質地細膩。《本草綱目》載粳米「和胃氣,長肌肉」,其製成粉後更顯清潤收斂之性,適於外治皮膚熱症。
外治邏輯與機理
- 物理性調節:白米粉質地柔細,外撲可吸附體表多餘濕熱與分泌物,形成保護層,減少摩擦與外邪刺激,緩解「血皮赤色」之熱象。
- 清熱涼血效應:粳米性涼,透過外敷間接發揮涼血作用,清代《幼科發揮》亦有類似的米粉外用法,用於小兒熱瘡,佐證其清熱特性。
- 「肌肉自生」之義:指皮膚逐漸恢復正常色澤與質地,可能因米粉保護下,局部微循環改善,充血消退,促進表皮新生。
配伍思維延伸
此方為單味外用,體現古代簡便治法。若結合內服方劑(如黃連解毒湯),或可標本兼顧,但單用白米粉強調整治表淺血熱,避免過度干擾嬰兒稚陰之體。
三、總結
白米粉之效重在「外治緩調」,以粳米涼潤之本質,解決新生兒血熱外浮之標症。其組成邏輯反映古人對藥食同源的理解,結合外治物理作用與性味效能,體現「簡、便、廉、驗」的傳統智慧。
傳統服藥法
早白稻粳米。
上為粉。
撲之,肌肉自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白米粉, 出處:《仙拈集》卷三。 組成:早白稻粳米。 主治:小兒初生,血皮赤色有紅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