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瓜粳米湯
MU GUA JING M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9.00)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脾經 28%
胃經 14%
腎經 14%
肝經 14%
肺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木瓜粳米湯中加入木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胃,助消化: 木瓜性平味甘,具有健脾胃、消食積、化痰止咳的功效。粳米性平味甘,為補益脾胃之佳品。二者合用,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清熱解毒,潤肺止咳: 木瓜還具有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的功效。對於因熱邪犯肺、痰熱壅肺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木瓜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木瓜粳米湯中加入大米,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益脾胃:粳米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可緩解木瓜的寒性,更適合脾胃虛弱者食用。
- 調和口感:木瓜味甘性涼,加入粳米可以中和其涼性,使湯品口感更溫和,更容易被人體接受。
總之,大米的加入不僅能增強木瓜湯的營養價值,更能使湯品更易於消化吸收,達到更好的食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木瓜粳米湯」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木瓜粳米湯首載於古代醫籍,主要針對以下病症:
- 霍亂吐瀉轉筋:古代霍亂泛指急性嘔吐、腹瀉伴隨筋脈拘攣(轉筋)之症,多因濕濁中阻或津液暴脫所致。此方以木瓜舒筋活絡、粳米和中益胃,共奏止瀉緩急之效。
- 乳石發:指服用金石類丹藥(如五石散)後引發的燥熱毒副作用,可能導致嘔吐、煩渴或筋脈攣急。木瓜酸收化濕,粳米甘平護胃,可緩解金石之毒性。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木瓜
- 性味歸經:酸溫,入肝、脾經。
- 核心作用:
- 舒筋活絡:酸溫之性善緩筋急,針對吐瀉後津傷所致的肢體攣急(轉筋)。
- 化濕和胃:芳香味酸,能醒脾化濕,助止嘔瀉。
- 生津斂液:間接補充嘔瀉流失的陰液,與粳米協同固護脾胃。
臣藥:倉粳米
- 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胃經。
- 核心作用:
- 益氣護胃:甘平補中,防止嘔瀉過度損傷胃氣,為「胃之谷」,《傷寒論》中常用於津虧後調養(如白虎湯加粳米)。
- 緩急止瀉:質稠滑潤,能吸附腸道濕濁,與木瓜酸收之性相輔,調和腸道功能。
配伍思維:
- 酸甘化陰:木瓜之酸與粳米之甘合化陰液,針對吐瀉後「耗氣傷津、筋失濡養」之病機。
- 標本兼治:木瓜直接解筋急(治標),粳米補益脾胃(治本),避免津氣進一步耗傷。
- 簡約力專:僅兩味藥,契合急症需藥力直達、避免複雜配伍干擾的原則。
延伸推論:
此方若用於現代「急性腸胃炎伴電解質紊亂」或「熱痙攣」,其機理可能類似於調節體液平衡與平滑肌舒張,唯需辨證屬濕濁或津傷為宜。
傳統服藥法
木瓜1枚(大者,4破),倉粳米1合。上藥以水2大盞,煎至1盞半,去滓,時時溫1合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霍亂細菌性食物中毒上吐下瀉
相同名稱方劑
木瓜粳米湯, 出處:《聖惠》卷四十七。 組成:木瓜1枚(大者,4破),倉粳米1合。 主治:霍亂,吐瀉轉筋。乳石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