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建中湯

加減建中湯

JIA JIAN JIAN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5.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腎經 25%
脾經 25%
肝經 25%
肺經
腎經
脾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建中湯中加入木瓜,主要考量其兩大作用:

  1. 健脾胃,助消化: 木瓜味甘性平,入脾胃經,能健脾開胃,消食積滯,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
  2. 補氣血,強筋骨: 木瓜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能補益氣血,強健筋骨,配合建中湯補中益氣,更能提升身體的抗病能力。

此外,木瓜性平,與建中湯的溫和性質相符,不會造成燥熱或寒涼的副作用。因此,在加減建中湯中加入木瓜,可提升整體療效,更全面地改善患者的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問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減建中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吐利轉筋,肋下痛,脈弦者」,屬肝脾失調、氣血不和之證。「吐利」指嘔吐下利,反映脾胃虛弱、升降失常;「轉筋」多因津液耗損或寒濕凝滯,筋脈失養而攣急;「肋下痛」與「脈弦」則提示肝氣鬱滯或土虛木乘(肝木克脾土)。建中湯本為溫中補虛之劑,加減後強化了調和肝脾、緩急止痛之功,針對中焦虛寒兼氣滯筋攣之證。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核心組成與配伍邏輯

  1. 黃耆(2-3兩):補氣固表,升陽益脾,助中焦運化以止瀉,兼防津液外泄。
  2. 白芍藥(6兩):用量獨重,主養血柔肝、緩急止痛,抑木(肝)安土(脾),針對肋痛、轉筋。
  3. 桂枝(2兩):溫通陽氣,散寒解肌,助黃耆建中焦之氣,兼調營衛。
  4. 甘草(2兩):甘緩和中,與白芍協同緩急止痛,與桂枝辛甘化陽。
  5. 半夏(5兩):降逆止嘔,燥濕化痰,治「吐利」之標,斡旋中焦氣機。

加減法對證調控

  • 腹脹去棗加茯苓:大棗甘壅助濕,茯苓健脾滲濕,暢中焦氣機。
  • 心忡悸加柏子仁:養心血、安神定悸,適用於氣血虛弱之心神不寧。
  • 潮熱加柴胡:疏肝解鬱退熱,調理少陽樞機。
  • 喘加五味子:斂肺止咳,防氣逆耗散。
  • 自汗加小麥:養心斂汗,益氣固表。

煎服法特點

  • 生薑、大棗煎服:調和營衛,鼓舞胃氣。
  • 入餳糖(如飴糖):甘緩補虛,助建中焦之氣,符合「建中」本意。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建中焦」為本,結合肝鬱、津傷、氣逆等標症,標本兼顧:

  1. 調和肝脾:白芍抑肝,黃耆、甘草補脾,解「脈弦肋痛」之肝脾不和。
  2. 溫中緩急:桂枝、生薑溫散寒邪,白芍、甘草舒筋止痙,治吐利轉筋。
  3. 靈活加減:隨證調整藥味,如化痰(半夏)、安神(柏子仁)、解鬱(柴胡),體現「異病同治」思路。

全方體現了張仲景建中湯類方的擴展應用,從中焦虛寒延伸至兼夾肝鬱、津虧等複雜病機,顯示中醫「隨證治之」的辨證精髓。

傳統服藥法


黃耆2兩或3兩,白芍藥6兩,桂2兩,甘草2兩,加半夏5兩。
腹脹者,去棗,加茯苓3兩;心忡悸者,加柏子仁3兩;潮熱者,加柴胡3兩;喘者,加五味子3兩;自汗,加小麥同煎服。
上為粗末。
水1盞半,藥末4錢,加生薑5片,大棗2枚,同煎至7分,去滓,入場少許,再煎餳溶,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結核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骨質疏鬆症咳嗽腹瀉身體容易出汗多痰心情煩燥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建中湯, 出處:《保命歌括》卷十九。 組成:小建中湯1劑,加柴胡、木瓜各等分。 主治:吐利轉筋,肋下痛,脈弦者。

加減建中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三一引《衛生家寶》。 組成:黃耆2兩或3兩,白芍藥6兩,桂2兩,甘草2兩,加半夏5兩。 主治:虛勞咳嗽,痰盛,漸成勞疾。

加減建中湯, 出處:《醫方大成》引湯氏方(見《醫方類聚》卷二六三)。 組成:熟地黃半兩,白芍藥3兩,甘草1兩半(炙),黃耆1兩,人參半兩。 主治:傷寒,發熱自汗,虛煩。

加減建中湯, 出處:《醫統》卷三十九。 組成:人參3兩,炙甘草,官桂,白茯苓2兩,當歸4兩,附子(炮)半兩,厚朴(薑制)半兩,龍骨1兩,黃耆3兩,麥門冬(去心)3兩,白芍藥4兩,生地黃4兩。 主治:腎虛,津液不能榮筋脈而瘈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