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楮葉湯中加入木瓜,主要是基於其 舒筋活絡、消腫止痛 的功效。
木瓜性溫味甘,入脾、肝經,具有 舒筋活絡、消腫止痛 的功效。楮葉湯常用於治療 風寒濕痺、筋骨疼痛 等症,而木瓜的加入可 增強藥效,更有效地 疏通經絡、緩解疼痛。此外,木瓜還具有 健脾消食 的作用,可輔助其他藥物 改善消化功能,提升整體療效。
楮葉湯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扶正固本:楮葉性寒涼,清熱利濕,長久服用可能傷及脾胃陽氣。人參性溫補,益氣生津,可補益脾胃,防止楮葉過於寒涼而損傷正氣,達到扶正固本,平衡藥性之效。
- 增強療效:人參具有補氣固脫、生津止渴、益智安神等功效。與楮葉搭配,可增強利濕、清熱的效果,更能有效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各種疾病,提升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楮葉湯]主治「小兒痢渴不止,或時嘔逆,不下食」,此證屬小兒痢疾兼見津液耗傷、胃氣上逆之候。其病機推測為濕熱或積滯內蘊腸道,下痢傷陰而口渴;脾胃受損,升降失司,故嘔逆拒食。古代醫家取楮葉配伍木瓜,意在清熱止痢、生津止渴,兼和胃降逆,契合小兒稚陰稚陽、易虛易實之體質特點。
二、組成與方義邏輯推衍
君藥:楮葉(炙令黃香)
- 楮葉性涼味甘,傳統用於利水濕、止瀉痢。《日華子本草》載其「治刺風身癢」,而《聖惠方》多用於熱痢。炙後黃香,減其寒性兼醒脾,避免過涼傷胃,契合小兒脾胃嬌嫩之需。
- 以漿水(發酵米湯)浸泡,取其酸甘化陰、助消化之功,水色轉綠則引楮葉清熱之效外透,針對濕熱下痢而設。
臣藥:木瓜
- 木瓜酸溫,歸肝脾經,具和胃化濕之效。《食療本草》言其「主霍亂吐下轉筋」,此處用於緩解嘔逆、止瀉兼舒筋(防久痢傷陰致筋急)。
- 煮汁去渣,留其酸味生津止渴,溫性佐制楮葉涼性,共成「清熱不傷陽,生津不滯濕」之配伍。
三、治療原理綜論
全方以「清濕熱、斂陰津、和胃氣」為核心:
- 止痢:楮葉清腸中濕熱以治本,漿水酸性收斂助止瀉。
- 止渴:木瓜酸潤生津,漿水浸出液補充津液,緩解下痢傷陰之渴。
- 止嘔:木瓜和胃降逆,楮葉炙後氣香醒脾,共調中焦升降。
此方組成簡潔而層次分明,體現古代兒科方「藥味輕靈、注重脾胃」的用藥思路,針對小兒痢疾兼見津傷氣逆之複合病機,展現「標本兼顧」的治療邏輯。
傳統服藥法
楮葉(炙令黃香)。
上用漿水半升浸之,候水綠色去葉;以木瓜1個(切碎),納汁中,煮5-7沸,去木瓜,放溫細細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楮葉湯,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一。 組成:楮葉(炙令黃香)。 主治:小兒下利發渴,得水飲便嘔逆不止。
楮葉湯, 出處:《聖惠》卷九十三。 組成:楮樹葉20片(微炙),木瓜半兩(切),人參1分(去蘆頭)。 主治:小兒痢渴不止,或時嘔逆,不下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