虻虎湯

虻虎湯

MENG H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0.25)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9%
肺經 29%
心經 16%
腎經 14%
小腸經 4%
心包經 4%
胃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虻虎湯中包含玄參,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虻虎湯以治癰疽腫毒、瘡瘍膿血、口舌生瘡等熱毒熾盛之症為主,玄參可清熱解毒,散瘀消腫,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奏療效。
  2. 滋陰潤燥,生津止渴: 玄參兼具滋陰潤燥之效,可緩解熱毒所致的津液虧損,口乾舌燥等症狀,同時也能改善因熱毒內蘊所引起的皮膚乾燥、發熱等表現,使治療更為全面。

虻虎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虻虎湯主治熱毒熾盛,發斑發疹,以及熱毒入血,出現高熱、神昏、煩躁等症狀。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能清熱解毒,降低體溫,緩解熱毒引起的症狀。
  2. 滋陰降火: 虻虎湯中常用的藥物如雄黃、蜈蚣等,性燥烈,容易耗傷陰液,知母能滋陰降火,平衡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損傷正氣。

總而言之,知母在虻虎湯中的作用是清熱瀉火,滋陰降火,協調藥性,使藥效更加平和,更好地治療熱毒熾盛之症。

虻虎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化痰: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虻虎湯主治熱毒壅盛,肺氣不利,證見發熱、咳嗽、痰黃稠等,而川貝母可清肺熱,化痰液,配合其他藥物,共奏清熱化痰、宣肺止咳之效。
  2. 潤肺止咳: 川貝母能潤肺止咳,對於熱毒傷肺,肺氣不宣引起的咳嗽,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虻虎湯中加入川貝母,可加強其潤肺止咳之功,改善咳嗽症狀。

虻虎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肺: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養胃生津的功效。虻虎湯主治外感風熱,肺氣燥熱,症見發熱、咳嗽、咽痛、口渴等。麥門冬能滋陰降火,緩解肺燥熱,滋潤咽喉,使咳嗽、咽痛得以緩解。
  2. 配伍相宜: 虻虎湯中藥材多偏燥熱,例如辛夷、蒼耳子等。麥門冬的寒性能中和藥性,避免燥熱之氣傷陰,使藥性更為平和,更利於患者的恢復。

虻虎湯中加入石膏,主要源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渴之效。虻虎湯主治癰疽瘡瘍,常伴有熱毒熾盛,石膏可清解熱毒,抑制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2. 涼血止血: 石膏入血分,可涼血止血。虻虎湯所治疾病常伴有血熱妄行,造成出血或腫脹,石膏可清熱涼血,抑制出血,並輔助消腫止痛。

故石膏在虻虎湯中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癰疽瘡瘍的功效。

虻虎湯中加入淡竹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淡竹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濕、除煩止渴之功效。虻虎湯為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方,淡竹葉可輔助其清熱利濕,並減輕藥性燥烈。
  2. 解毒降火:淡竹葉可解毒降火,與其他藥材如虎杖、地榆等共同作用,減輕毒素對人體的傷害,促進傷口癒合。

總之,淡竹葉在虻虎湯中起到清熱利濕、解毒降火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虻虎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明代醫家繆仲淳(繹)醫案,主治「痧疹因食肉飯而成極重者」。古代醫家認為,痧疹(類似麻疹或風疹類發疹性熱病)本屬熱毒外發之症,忌食葷腥油膩。若誤食肉飯,則助熱生痰,阻遏痧毒外透,致使邪熱內熾,症見疹出不暢、煩躁不安,甚則熱毒內陷而危殆。虻虎湯以此為據,力透熱毒、清解肺胃,使痧疹得以外發為順。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透疹清熱為本

    • 西河柳(一兩許):辛涼透表,為古代透發痧疹要藥,其性輕揚,助邪外達。
    • 石膏(一兩半)、知母(五錢):直清肺胃熾熱,針對痧疹內熱燔灼之病機,保津除煩。
    • 竹葉(七十片):甘淡滲熱,導心火下行,兼助透疹。
  2. 滋陰潤燥為輔

    • 玄參(三錢)、麥門冬(一兩許):痧疹熱盛易傷陰,二者養陰清熱,防熱邪耗損肺腎之陰。
    • 貝母(三錢):化痰散結,痧毒挾痰時可助開泄,避免痰熱互結阻滯氣機。
  3. 重症加味關鍵(見醫案後續)
    若痧出而煩躁不減,屬熱毒深重,故加重石膏、知母、麥門冬用量,並加黃芩、黃連、黃柏(各五錢),合為苦寒直折三焦火毒之勢,配合西河柳、竹葉外透內清,終使熱退疹透而愈。

推論方義
此方體現「透表清裏並行」之法,針對痧疹熱毒壅滯、表裏俱熱之證。西河柳與石膏同用,一透一清,使邪有出路;配伍滋陰藥物,既防耗陰,又助痧疹透發時之陰液化源。後世溫病學派「清熱透疹」思路與此異曲同工,而虻虎湯特重於「誤食葷腥致痧毒內閉」之變證,體現中醫「因證制方」之靈活性。

(註:以上分析基於古籍記載之傳統理論,供學術探討。)

傳統服藥法


西河柳1兩許,玄參3錢,知母5錢,貝母3錢,麥門冬1兩許,石膏1兩半,竹葉70片。
痧疹:賀知忍少子病痧疹,家人不知,尚以肉飯與之。仲淳適至,驚曰:此痧症之極重者,何易視之?遂以本方二劑而痧盡現,遍體皆赤;連進四劑,薄暮矣。知忍日:兒今無恙乎?仲淳曰:痧雖出盡,煩躁不止,尚不可保。再以石膏三兩、知母一兩、麥門冬三兩,加黃芩、黃連、黃柏各五錢,西河柳一兩,竹葉二百片,濃煎飲之,煩躁遂定而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虻虎湯, 出處:《廣筆記》卷三。 組成:西河柳1兩許,玄參3錢,知母5錢,貝母3錢,麥門冬1兩許,石膏1兩半,竹葉70片。 主治:痧疹因食肉飯而成極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