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蛇丸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斂肺止咳: 烏梅性酸斂,入肺經,能收斂肺氣,止咳化痰,對於肺虛咳嗽、久咳不止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白蛇丸主治風寒濕邪入侵,導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而烏梅的斂肺止咳作用,可輔助藥方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收斂止瀉: 烏梅酸澀收斂,具有止瀉止痢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泄瀉不止等症狀。白蛇丸中加入烏梅,可避免藥方過於寒涼,造成脾胃虛寒,並能收斂腸道,防止腹瀉。
白蛇丸中包含輕粉,主要原因在於輕粉具備以下兩點功效:
1. 驅除濕邪:輕粉性寒,擅長清熱解毒,能有效驅除體內濕邪,尤其針對濕熱蘊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痛、腹脹、嘔吐、泄瀉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2. 消除積滯:輕粉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排出積滯於腸道的食物殘渣,並可幫助消解脾胃積滯,改善消化功能。
因此,白蛇丸中加入輕粉,旨在利用其驅除濕邪、消除積滯的作用,以達到治療濕熱內蘊、脾胃不和等症狀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蛇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楊梅結毒,痼疾廢病」。楊梅結毒即梅毒晚期所致之皮膚潰爛、筋骨疼痛或臟腑損傷等頑固病症,屬中醫「霉瘡」「廣瘡」範疇。古時以其毒性深伏、纏綿難愈,故以搜風拔毒、殺蟲除濕之法治之,白蛇丸即針對此類邪毒深痼而設。
組成與邏輯推理
白蛇(酒浸,少炙)
- 白蛇性竄,善搜剔經絡風毒,《本草綱目》載其「治大風疥癩」,能透骨搜風、攻毒散結,針對楊梅結毒深入筋髓之特性。
輕粉(煨熟)
- 輕粉(水銀製劑)為古方治梅毒要藥,能殺蟲攻毒、祛腐生新,然其性烈有毒,煨製或減其峻性。此處配伍他藥以制其毒,專攻沉痾惡瘡。
烏梅
- 酸澀斂瘡,能「蝕惡肉」(《本經》),輔助輕粉腐蝕毒瘡,另可生津防燥毒傷陰。
竹蟲蛀末(或淡竹末)
- 竹蟲蛀末可能取蟲類蛀蝕之性,类比「以毒攻毒」;淡竹末則清熱化痰,或助泄毒從痰解。
牙茶(華產物)
- 可能指粗老茶葉或特定苦寒茶材,清熱解毒、利尿,引毒下行。
溲疏皮
- 溲疏古以「除邪氣」(《別錄》),其皮苦寒,或可清熱利濕,協同白蛇、輕粉疏泄毒邪。
米糊為丸,赤小豆汁送服
- 米糊護胃緩峻;赤小豆利水排膿,助毒從溲出。
治療原理
此方以「毒藥攻毒」為主軸:
- 搜風透毒:白蛇深入經絡,引輕粉、烏梅直搗病所,蝕瘡拔毒。
- 內外分消:輕粉殺蟲腐蝕外部瘡瘍,牙茶、溲疏皮清熱利濕從內泄毒。
- 輔正防傷:烏梅斂瘡護陰,米糊、赤小豆緩和藥性並導邪外出。
服後「齒齦黑,血出」為輕粉毒性反應,古謂「毒發乃效」;後續飲食調攝(淡味噌汁、白粥)旨在顧護脾胃,助餘毒淨盡。全方峻猛,專為頑毒痼疾而設,體現「霸道」治法。
(註:溲疏皮「烏貨及納遏末葛窊」等描述,或為古方言或舶來品異名,待考。)
傳統服藥法
烏梅1錢, 竹蟲蛀末3錢(無則以淡竹末代之), 牙茶(華產物)1錢5分, 白蛇(酒浸,少炙)2錢, 溲疏皮1錢5分(烏貨及納遏末葛窊,當長夏時採之,余月難得) , 輕粉1錢(紙包,入搏飯內煨熟,取出用)。
上為極細末,米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旦食前服1錢6分,以赤小豆煎汁送下。過5-6日,則當齒齦黑,血自出。完7日而後,宜用淡味噌汁煮瓢畜、蘿蔔、冬瓜、鰹脯、鰈魚、(魚豪)魚之類食啖之。嗣以白蛇湯。
七日內,須忌禽獸、魚鱉、鹵鹽、茶、酒。唯以白粥將養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白蛇丸, 出處:《黴癧新書》。 組成:烏梅1錢,竹蟲蛀末3錢(無則以淡竹末代之),牙茶(華産物)1錢5分,白蛇(酒浸,少炙)2錢,溲疏皮1錢5分(烏赀及納遏末葛窊,當長夏時採之,餘月難得),輕粉1錢(紙包,入搏飯內煨熟,取出用)。 主治:楊梅結毒,痼疾廢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