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棗丸

乾棗丸

QIAN ZAO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9.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胃經 25%
大腸經 12%
肺經 12%
腎經 12%
肝經 12%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乾棗丸中包含大棗,乃因其性味甘溫,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

大棗味甘,入脾胃經,能補脾胃之氣,益氣生津,改善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其溫性,有助於溫補脾陽,提升氣血運行,改善體寒畏冷等問題。

此外,大棗還具有養血安神之效,能緩解氣血不足、心悸失眠等症狀,對於女性月經不調、面色蒼白等問題亦有改善作用。因此,大棗在乾棗丸中起到補益脾胃、養血安神的重要作用。

乾棗丸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斂肺止咳:烏梅味酸收斂,入肺經,具有斂肺止咳、生津止渴之效。與方中其他藥材如甘草、麥冬等配合,可增強止咳化痰、潤肺生津之效,改善咳嗽、口乾等症狀。
  2. 固澀止瀉:烏梅性酸收斂,具有固澀止瀉之效。對於因脾胃虛弱、肺氣不固等原因導致的慢性腹瀉,可起到收斂止瀉的作用,配合方中其他藥材如茯苓、山藥等,可進一步固脾益氣,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乾棗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傷寒熱病後,口乾喜唾,咽痛」,屬熱病後期陰津耗傷、虛熱上擾之證。熱病過程中,高熱灼傷津液,導致口咽失潤,故見口乾;津虧則虛火易動,上灼咽喉而痛;「喜唾」可能因津液不足,口腔自救性分泌,或氣陰兩虛而津液不攝。此方以生津潤燥、緩解咽痛為主要目的,適合病後餘熱未清、陰傷未復之輕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大棗(乾棗)

    • 性甘溫,歸脾胃經,具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兼能滋潤緩急。
    • 此處重用20枚,取其「甘以緩急」之性,直接潤澤口咽黏膜,緩解乾痛;同時補益脾胃,助津液化生,從根本改善陰虧。
  2. 烏梅

    • 性酸平,歸肝肺胃經,以生津斂肺為專長。
    • 熱病後口乾咽痛多伴虛火上炎,烏梅酸收之性可斂浮熱,其生津作用能助唾液分泌(「望梅止渴」之理),直接緩解燥渴。

配伍特點

  • 甘酸化陰:大棗甘潤與烏梅酸收相配,符合「酸甘化陰」之法,能促進津液生成與收斂,標本兼顧。
  • 局部與整體同治:煉蜜為丸含咽,使藥效直接作用於咽喉,同時內服後經脾胃吸收,調節全身津液代謝。

延伸推論
此方雖簡,卻暗合「清餘熱、復津液」之旨。烏梅的抗菌作用(現代研究)或對咽喉輕度炎症有益,而大棗多糖可保護黏膜。兩者協同,既針對熱病後殘留的黏膜損傷,又調節津液輸布,適合輕度陰傷或慢性咽燥者。

傳統服藥法


大棗20枚,烏梅10枚。
上藥合搗,煉蜜為丸,如杏核大。
含咽其汁。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鏈球菌性咽喉炎急性會厭炎咽喉痛口乾口渴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乾棗丸, 出處:《千金》卷十。 組成:大棗20枚,烏梅10枚。 主治:傷寒熱病後,口乾喜唾,咽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