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貫眾散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性寒涼,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此方主要針對熱毒蘊結、濕熱內盛所致的各種病症,如痢疾、泄瀉、目赤腫痛等,黃連可以清熱解毒,抑制病邪蔓延。
- 解毒止痛: 黃連還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可以解毒消腫、止痛止癢。此方中,黃連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以更好地清除病邪,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黃連貫眾散是一張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熱毒、濕熱等症狀。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黃連、貫眾以及雞冠花等多種草藥。其中,雞冠花作為一味重要成分,其作用不可忽視。雞冠花味甘、微寒,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在黃連貫眾散中加入雞冠花,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之效,增強整個方劑對熱毒病症的治療效果。
此外,雞冠花還能幫助涼血止血,對於因熱毒侵擾導致的各種出血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配合黃連的清熱燥濕與貫眾的清熱解毒功能,雞冠花不僅能夠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因熱毒引起的不適感。總體而言,雞冠花在黃連貫眾散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配伍原則中的「君臣佐使」理念,使得該方劑能夠更全面地應對複雜的臨床症狀。
黃連貫眾散中包含貫眾,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止血止瀉:貫眾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止瀉的功效。其能瀉火解毒,對於熱毒壅盛、腸胃濕熱所致的痢疾、腹瀉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 與黃連相輔相成:黃連貫眾散中,黃連苦寒,善於清熱瀉火,而貫眾則能清熱解毒,止血止瀉,兩者藥性相合,可以增強藥效,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因此,黃連貫眾散中加入貫眾,是根據其藥理作用與臨牀應用,合理配伍的結果。
黃連貫眾散中包含大黃,乃因其具有瀉熱通便之效,用以輔助黃連、貫眾等藥物清熱解毒、燥濕止痢。
大黃苦寒,入脾、胃、大腸經,能瀉熱通便、清熱解毒。黃連貫眾散主治濕熱下痢、腹痛、裡急後重等症,大黃可助黃連、貫眾清瀉腸道濕熱,促進排泄,緩解腹痛、腹脹等症狀,起到協同作用。
此外,大黃亦可引導藥力下行,增強其他藥物清熱解毒之效,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黃連貫眾散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斂肺止咳: 烏梅味酸性收斂,入肺經,能斂肺止咳。貫眾為苦寒之品,善於清熱解毒,但寒涼易傷肺氣。烏梅的收斂作用可中和貫眾的寒涼之性,避免傷及肺陰,同時也能收斂肺氣,達到止咳的效果。
二、固澀止瀉: 烏梅酸澀收斂,能固澀腸胃,止瀉止痢。黃連貫眾散主治濕熱下痢,而烏梅可加強方劑收斂止瀉的效果,防止因寒涼傷脾而加重腹瀉。
黃連貫眾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黃連、貫眾皆性寒,服用過量易傷脾胃,而甘草性甘溫,可緩解藥性寒涼,避免損傷脾胃。甘草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使藥性協調,提高藥效。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補脾益氣、緩和藥性等功效,可增強黃連、貫眾清熱解毒、止血止痛的效果,並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副作用。甘草的存在,可使藥效更全面、更持久。
黃連貫眾散中包含枳殼,主要原因如下:
- 瀉下通便,消積導滯: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具有行氣消積、瀉下通便的功效。方中加入枳殼,可以幫助瀉下積滯,緩解便祕,促進腸胃蠕動,使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療效。
- 配合黃連,清熱解毒:枳殼與黃連相配,可以更好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黃連苦寒,瀉火解毒,而枳殼行氣消積,兩者合用,可以使藥效更加全面,治療效果更佳。
黃連貫眾散為清熱解毒之名方,其組成精妙,其中荊芥的加入尤具深意。荊芥性微溫,味辛,入肺經與肝經,具有發汗解表、透疹止癢之效。方中黃連苦寒直入心胃,清熱瀉火之力強勁;貫眾則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二者合用,專治熱毒內盛之證。而荊芥的溫散特性,能引導方中諸藥直達病所,增強藥力穿透力,使熱毒得以迅速排出體外。此外,荊芥還可調和方中苦寒藥物可能導致的寒涼過度,避免損傷脾胃之氣。因此,荊芥在黃連貫眾散中的應用,不僅平衡了方中藥性的偏頗,更增強了整體療效,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智慧。
主治功效
黃連貫眾散主治功效分析
黃連貫眾散,為治療腸風下血之名方,歷代醫家多有闡述,其組成藥物及劑量雖略有差異,但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卻殊途同歸。根據《仁齋直指方論》、《奇效良方》、《儒門事親》、《古今醫統大全》等古籍記載,其共同點在於治療「腸風下血」,並兼顧腸中疼痛等症狀。
方劑組成與功效:
黃連貫眾散主要由黃連、貫眾、大黃、鳥冠花(雞冠花)、烏梅、甘草、枳殼、荊芥等藥物組成。各藥物功效如下:
- 黃連: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為君藥,主清瀉腸道濕熱,為腸風下血之根本。
- 貫眾: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為臣藥,輔助黃連清熱解毒,並止血止痢,針對下血癥狀。
- 大黃: 清熱瀉下,活血化瘀,為佐藥,瀉熱通便,促進瘀血排出,緩解腸中疼痛。需注意的是,大黃用量需謹慎,避免過度瀉下傷正。
- 鳥冠花(雞冠花): 清熱解毒,止血消腫,為佐藥,具有涼血止血之效,協同貫眾止血。
- 烏梅: 酸收固腸,生津止渴,為佐藥,收斂腸道,防止下血不止,並兼顧腸道津液的調節。
- 甘草: 調和諸藥,益氣緩急,為使藥,調和諸藥,緩和藥性,防止藥物過於峻烈傷正。
- 枳殼: 行氣消食,破癥除積,為佐藥,行氣消積,緩解腸道氣滯,輔助止血。
- 荊芥: 發表散寒,止血消腫,為佐藥,兼具止血作用,並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
治療原理:
腸風下血,古籍多認為是因濕熱下注,或氣虛血熱,導致腸道功能失常,引起出血。黃連貫眾散正是針對此病機而設,通過以下機理達到治療目的: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黃連、貫眾、鳥冠花、大黃等藥物共同作用,清瀉腸道濕熱,涼血止血,從根本上控制出血。
- 收斂固腸,止痛消積: 烏梅收斂腸道,防止出血不止;枳殼行氣消積,緩解腸道脹痛;甘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防止過度瀉下。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大黃活血化瘀,促進淤血排出;荊芥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總而言之,黃連貫眾散通過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收斂固腸、活血化瘀等多方面作用,綜合治療腸風下血,並兼顧腸中疼痛等症狀,是治療腸風下血的有效方劑。 不同版本方劑的用藥量差異,可能反映了不同醫家對病情的輕重緩急、患者體質的差異化辨證論治,以及對藥物使用經驗的累積。
傳統服藥法
黃連1兩,雞冠花1兩,貫眾1兩,大黃1兩,烏梅1兩,甘草(炙)3錢,枳殼1兩(炮),荊芥1兩。
上為細末。
每服2-3錢,食前以溫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 本方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貫眾散,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五。 組成:黃連1兩,雞冠花1兩,貫眾1兩,大黃1兩,烏梅1兩,甘草(炙)3錢,枳殼1兩(炮),荊芥1兩。 主治:腸風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