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茴香膏

野茴香膏

YE HUI XIANG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熱 (1.4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胃經 22%
肺經 20%
肝經 13%
心經 7%
腎經 7%
大腸經 6%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野茴香膏中添加甘菊,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甘菊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野茴香膏多用於治療皮膚炎症、瘡瘍腫毒等,甘菊的清熱解毒作用能輔助其他藥材消炎止痛,緩解病竈。
  2. 舒緩鎮痛: 甘菊還具有舒緩鎮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作用,增強膏劑的治療效果。

「野茴香膏」方劑中包含「白癬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 白癬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野茴香膏可能用於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病,白癬皮能有效清除熱毒,抑制炎症反應,達到止癢消腫的效果。
  2. 殺菌止癢: 白癬皮還具有抗真菌的作用,能抑制皮膚表面真菌的生長繁殖,對於濕疹、皮癬等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具有較好的療效。

白癬皮在野茴香膏中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皮膚病的效果。

野茴香膏中加入乾薑,主要原因有二:

  1. 溫中散寒: 野茴香性寒,善於疏肝理氣,但易傷脾胃。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可溫補脾陽,協同野茴香溫和作用,避免寒涼之性傷及脾胃,使藥效更安全、更有效。
  2. 增強療效: 乾薑與野茴香相配,可增強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功效,有助於改善胸腹脹痛、胃寒嘔逆等症狀。尤其對於因寒邪客於中焦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效果顯著。

野茴香膏中加入蜂蜜,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增稠與保濕: 蜂蜜具有天然的黏稠性,可使膏方更容易塗抹,並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防止水分流失,達到保濕滋潤的效果。
  2. 緩解刺激: 野茴香本身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蜂蜜的溫和性質可以有效緩解野茴香帶來的刺激,使膏方更易於接受,並提升使用舒適度。

總而言之,蜂蜜在野茴香膏中的作用,是通過其增稠、保濕和緩解刺激的特性,提升膏方的使用效果和舒適度。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野茴香膏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白癜風」,屬中醫「白駁風」範疇。此疾多因風邪外襲、氣血失和,或肝腎不足、風濕搏於肌膚,導致皮膚色素脫失而成白斑。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皮膚病與風、濕、熱、虛相關,治療上常以祛風除濕、調和氣血、溫通經絡為主。


二、組成邏輯與可能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 野茴香(222克)
    辛溫芳香,傳統用於散寒止痛、理氣和胃。其揮發油成分可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刺激皮膚代謝,或助於色素沉著。中醫理論中,「辛溫走散」之性可祛風散寒,通絡開竅,或間接調節氣血運行於肌表。
  • 除蟲菊根(44克)
    苦辛微涼,古籍未詳載,但民間用於殺蟲止癢。推測其可能含驅風解毒之效,或有抑制皮膚異常反應(如免疫過度活化)的作用,輔助緩解白斑擴散。
  • 白鮮皮(44克)
    苦寒清熱,為治皮膚風疹、濕瘡要藥。《藥性論》載其「治一切熱毒風、惡風」功能,可能通過清熱燥濕、祛風止癢,減少風濕熱邪對皮膚的浸淫。
  • 乾薑(44克)
    辛熱溫中,可助野茴香增強溫通之力。其薑辣素或能刺激皮膚微循環,促進氣血上達於表,改善局部營養供應,助色素生成。
  • 蜂蜜(1062克)
    甘平潤燥,除作為賦形劑外,能緩和諸藥峻性,滋養肌膚。《本草綱目》謂其「和營衛,潤臟腑」,或可調和藥性,使藥效持久作用於患處。

2. 組方邏輯推論

  • 祛風除濕為主
    白鮮皮配除蟲菊根,針對風濕熱邪;野茴香與乾薑辛溫搭配,散寒通絡,二者寒熱並用,平衡病機中的「風濕夾雜」。
  • 溫通促血行
    辛溫藥物(野茴香、乾薑)為主,可能通過促進皮膚氣血運行,改善局部微循環,使失養之肌膚得濡,逐步恢復色素沉積。
  • 劑型設計
    蜂蜜製膏使藥效緩釋,便於長期服用;漸增劑量(15克→30克)的服法,可能旨在逐步激發體表陽氣,避免藥力過猛傷正。

3. 潛在作用機轉

  • 調節免疫
    除蟲菊根、白鮮皮可能抑制異常免疫攻擊黑色素細胞,或因「清熱祛風」效應調節Th1/Th2平衡。
  • 刺激代謝
    辛溫藥物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患處血氧供應,或激活酪氨酸酶活性,促進黑色素合成。
  • 外病內治
    白癜風雖見於表,古人多責之於內在氣血失和。本方透過內服調理,從「肺主皮毛」「肝藏血」論治,整體改善體質。

三、總結

此方以「辛溫通絡」為核心,結合祛風、清熱、潤燥之法,注重內外兼顧。其配伍體現中醫「異病同治」思維,針對白癜風的風、濕、寒、熱錯雜病機,透過調和氣血、暢通腠理,以求膚色復常。然其確切機理需結合現代研究進一步驗證。

傳統服藥法


野首香222克,除蟲菊根44克,白鮮皮44克,乾薑44克,蜂蜜1062克。
將蜂蜜倒入容器,置沸水中熔化(水浴)攪拌除沫,將上藥共研細過篩的藥面;徐徐倒入蜜內,充分攪拌成稀糊狀,放量即成膏狀。
每日3次,每服15克。10天後,每貼加5克,一直加至30克(日量90克),直至痊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野茴香膏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使用時應注意避免接觸眼睛和黏膜。

相關疾病


皮膚異色症

相同名稱方劑


野茴香膏,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野首香222g,除蟲菊根44g,白鮮皮44g,乾薑44g,蜂蜜1062g。 主治:白癜風。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