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狼毒散中加入白附子,主要是利用其解毒消腫的功效。白附子性溫,味苦辛,入心、肺經,具有解毒消腫、祛風止痛的功效。
狼毒散主要用於治療瘰癧,而瘰癧是由於痰火凝結、氣血瘀滯所致。白附子可以解毒消腫、化痰散結,同時還可以祛風止痛,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達到治療瘰癧的效果。
中藥方劑[狼毒散]的組成中包含[鉛丹],因為鉛丹具有強效的消腫解毒功能。鉛丹含有的硫化鉛成分可以有效對抗各類病菌,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改善腫脹和炎症。在[狼毒散]中,鉛丹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外用療效,對於治療皮膚病症、瘡瘍等問題有顯著的效果。然而,由於鉛丹具有毒性,使用時需要謹慎,以免對人體造成傷害。
狼毒散中包含蛇牀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驅蟲止癢: 蛇牀子性溫,味辛,有驅蟲止癢之效。狼毒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疹、疥瘡等皮膚病,而蛇牀子能殺滅寄生蟲,並止癢消腫,配合其他藥物,可增強藥效。
- 溫陽散寒: 蛇牀子亦具溫陽散寒之功。狼毒散中常與其他溫熱藥物配合,如狼毒、雄黃等,可溫陽散寒,驅除寒濕,有助於治療寒濕所致的皮膚病。
狼毒散中加入羌活,主要原因如下: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狼毒散主要用於治療皮膚濕疹、疥瘡等症,羌活性溫,具疏散風寒、止痛止癢之效,可協同狼毒的解毒止癢作用,提高療效。
- 引藥入營衛: 狼毒散中其他藥材多為苦寒之性,羌活的溫性可以引導藥力深入營衛,使藥效更有效地發揮,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正。
狼毒散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寒,通絡止痛: 獨活性溫,具有疏散風寒、通經活絡之效。狼毒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而獨活可助於散寒通絡,緩解疼痛。
- 配伍增效: 狼毒散中多用辛燥之品,如狼毒、防風等,易傷津耗氣。獨活性溫而不燥,可緩解藥性,使藥效更平和,同時也協調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狼毒散中包含白癬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殺蟲:白癬皮性寒,具有祛風止癢、殺蟲止痛的功效。狼毒散主治疥瘡、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白癬皮可以有效抑制病原體,緩解皮膚炎症。
- 解毒消腫:白癬皮還能解毒消腫,對於因蟲毒、濕毒引起的皮膚病具有良好效果。狼毒散本身也具有較強的毒性,白癬皮可以起到一定的解毒作用,降低藥物的副作用。
總之,白癬皮在狼毒散中起到祛風殺蟲、解毒消腫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狼毒散中含有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殺蟲止癢: 硫磺具有殺菌、殺蟲、止癢的功效,對於皮膚癬症、濕疹等外感引起的皮膚病有良好的療效。狼毒散用於治療疥瘡、風濕性關節炎等病症,硫磺的殺蟲止癢作用能夠有效控制病症發展。
- 活血化瘀: 硫磺性溫,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有助於消腫止痛。狼毒散中硫磺與其他藥材配合,能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
狼毒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殺蟲止痛的功效。狼毒散多用於治療濕疹、瘡瘍、癬疥等皮膚病,白礬的加入可有效抑制濕邪,減輕瘙癢和疼痛。
- 收斂生肌: 白礬還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以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狼毒散中的其他藥材如狼毒、苦參等也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白礬的加入可以增強藥效,加速傷口癒合,使治療效果更佳。
中藥方劑[狼毒散]的組成中包含[輕粉],是因為輕粉具有強效的解毒、消腫作用。輕粉的主要成分可以有效地去除體內毒素,改善因濕熱引起的腫脹和疼痛。在[狼毒散]中,輕粉的加入可以加強方劑的療效,對於皮膚病變及瘡瘍等症狀的治療效果顯著。然而,輕粉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使用時需注意劑量。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狼毒散主治小兒胎毒重症,表現為:
- 頭部赤紅劇癢:胎熱毒邪上攻頭面,血熱生風,故見頭皮赤紅、瘙癢難忍,甚則搖蹭出血。
- 遍身血肉無皮:毒邪熾盛,浸淫肌膚,導致表皮剝脫,顯露血肉,屬「胎毒浸淫」之危候。
- 哭鬧不眠:癢痛交加,毒邪擾動心神,故患兒晝夜不安。
此症屬胎中熱毒挾風濕攻衝形體,病勢急迫,非峻藥不能透毒外出,方中多用香竄燥烈之品,旨在透絡殺蟲、拔毒止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配伍思路:
狼毒為君:
- 醋炒減毒存性,性峻力猛,能「破積殺蟲」(《本經》),針對胎毒深伏之病根。
- 醋拌炒黃後,毒性略減而專攻皮膚惡瘡,如《聖惠方》載其治「癬瘡積年不瘥」。
香藥群集為臣:
- 沈香、熏陸香(乳香)、雞舌香(母丁香)、詹糖香、丁香:五香合力,走竄透絡,既能芳香化濕以除穢毒,又能行氣活血以通滯,兼防蟲疾(古謂香藥可「避惡氣」)。
- 此類香藥多含揮發油,現代可解讀為局部鎮痛、抗菌作用,契合「赤癢血肉」之炎症狀態。
佐藥分消毒勢:
- 鼠李根皮:清熱解毒,專治「身皮熱毒」(《藥性論》),助狼毒瀉火。
- 昆布:咸寒軟堅,消痰散結,防熱毒聚而成癭(胎毒重症可能併發淋巴腫)。
- 連翹、玄參:清熱涼血,解「諸瘡癢癮疹」(《珍珠囊》),抑製血分熱毒。
- 薇銜(鹿銜草):祛風濕,治「癰腫」(《本經》),協同香藥透發肌表濕毒。
斑蝥為使:
- 以糯米炒減毒,取其「蝕死肌、破血結」之力(《別錄》),針對無皮血肉之腐敗組織。
- 微量投用(20枚分散劑),刺激局部充血,促毒外泄,古人謂「以毒攻毒」。
治療原理:
全方以「香竄透毒+苦寒清瀉+腐蝕死肌」三法並舉:
- 香藥開泄腠理,引領諸藥透達皮膚;
- 狼毒、斑蝥直攻毒根,消除深層蟲癬濕瘡;
- 連翹、玄參涼血護陰,防燥烈傷正。
外用內服相合(荊芥湯送服),荊芥辛散助藥力外達,形成「內清外透」之勢,契合胎毒「自內發外」之病機。
【現代潛在應用聯想】
此方組方思路可類比於先天遺傳性皮膚病(如新生兒剝脫性皮炎)、重症濕疹等,然須中醫辨證屬「毒熱壅盛」者。方中多有毒劇藥,當嚴格遵循古法炮製與劑量控制。
傳統服藥法
狼毒1兩(銼碎,醋拌,炒黃),鼠李根皮1兩,昆布3分(洗去咸味),連翹1兩,沈香1兩,熏陸香1兩,雞舌香1兩,詹糖香1兩,丁香1兩,薇銜3分,斑蝥20枚(以糯米拌,炒米黃為度,去頭足翅),玄參3分。
上為細散。
每服1錢,食前以荊芥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狼毒散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服用狼毒散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狼毒散, 出處:《千金》卷二十三。 組成:狼毒、秦艽各等分。 主治:惡疾。
狼毒散, 出處:《良朋匯集》卷四。 組成:白附子5錢,黃丹5錢,蛇床子5錢,羌活3錢5分,獨活3錢5分,狼毒3錢5分,白鮮皮3錢5分,硫黃3錢5分,枯白礬3錢5分,輕粉3錢5分。 主治:小兒胎毒,月子內頭上赤紅癢極,頭搖出血,癢後大哭不睡,遍身無皮,一片血肉,其癢非常。
狼毒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組成:狼毒1兩(銼碎,醋拌,炒黃),鼠李根皮1兩,崑布3分(洗去鹹味),連翹1兩,沉香1兩,熏陸香1兩,雞舌香1兩,詹糖香1兩,丁香1兩,薇銜3分,斑蝥20枚(以糯米拌,炒米黃爲度,去頭足翅),玄參3分。 主治:瘰癧久經年月,膿水不止,時發焮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