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脾涼血湯

QING PI LIANG XU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肺經 18%
肝經 14%
心經 12%
胃經 11%
小腸經 7%
大腸經 4%
膽經 2%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膀胱經 2%
脾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小腸經
大腸經
膽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清脾涼血湯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其疏散風熱、涼血止血的功效。

荊芥性辛溫,入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透疹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該方劑針對脾胃積熱、血熱妄行所致的症狀,如發熱、口渴、咽痛、鼻衄、血便等。

荊芥能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幫助患者退熱,並改善咽痛等症狀。同時,其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有效控制出血,減輕患者的痛苦。因此,將荊芥加入清脾涼血湯中,可以更好地達到清熱涼血、止血消腫的目的。

清脾涼血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防風性味辛溫,歸膀胱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的功效。清脾涼血湯多用於治療因濕熱蘊結脾胃,導致血熱妄行,出現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皮膚紅腫等症狀。防風可疏散體表風熱,清解內熱,使藥效更趨向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2. 配合藥性,協同作用: 清脾涼血湯中多含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藥材,如生地、丹皮等。防風的辛溫之性,可配合其他藥材,促進藥效的發揮,使其更好地清熱涼血,改善症狀。

清脾涼血湯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血: 赤芍具有涼血止血之效,可清熱解毒,涼血止痛。對於脾胃濕熱、血熱妄行引起的各種出血症狀,例如鼻出血、牙齦出血、月經量多等,赤芍都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2. 疏肝解鬱: 赤芍同時具備疏肝解鬱的功效,能緩解肝氣鬱結導致的胸脇疼痛、脅肋脹滿等症狀。在清脾涼血湯中,赤芍可以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疏肝解鬱的療效。

「清脾涼血湯」中的人參,主要用於補益元氣、增強體力。人參能夠提升整體身體機能,對於氣虛所致的疲勞乏力有良好的療效,與其他藥材相配,能夠調理脾胃,增強免疫力。

清脾涼血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脾主運化,濕邪阻滯脾胃易導致脾胃氣虛,影響脾胃功能,而陳皮能理氣健脾,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改善脾虛濕困之症。
  2. 行氣止痛:陳皮亦可行氣止痛,對於血瘀阻絡所致的疼痛,陳皮能理氣活血,緩解疼痛。在清脾涼血湯中,陳皮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達到清熱涼血、止痛的效果。

清脾涼血湯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透疹止癢的功效。

蟬蛻為蟬科昆蟲蟬的蛻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其藥性疏風散熱,能清熱解毒,尤其適用於外感風熱、發熱、咽喉腫痛、疹出不暢等症狀。

此外,蟬蛻亦有透疹止癢的作用,能促進疹子透發,緩解皮膚瘙癢。因此,在清脾涼血湯中加入蟬蛻,可有效地緩解因熱毒壅滯而導致的皮膚瘙癢、疹出不暢等症狀,達到清熱涼血、透疹止癢的目的。

清脾涼血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燥濕健脾:蒼朮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健脾、祛風化濕的功效。清脾涼血湯多用於治療濕熱蘊脾,脾氣不運,導致血熱妄行等症狀。蒼朮可燥濕健脾,使脾胃運化正常,減少濕熱蘊結,有利於涼血止血。
  2. 行氣止痛:蒼朮還能行氣止痛,對於濕熱阻滯經絡,導致腹痛、脅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清脾涼血湯中往往加入其他具有行氣活血功效的中藥,蒼朮的加入可增強整體的止痛效果,促進氣血流通。

「清脾涼血湯」中加入「白癬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白癬皮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內蘊、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白癬皮能起到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
  2. 疏風止癢: 白癬皮亦可疏風止癢,對於因濕熱蘊結而引起的皮膚瘙癢、濕疹等,白癬皮能起到清熱除濕、止癢的效果。

因此,白癬皮在「清脾涼血湯」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疏風止癢的多重作用,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清脾涼血湯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連翹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其能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有助於治療因熱毒內蘊、血熱妄行所引起的各種疾病,例如皮膚紅腫、瘡瘍腫毒等。
  2. 疏散風熱: 連翹具有疏散風熱、宣肺止咳的功效。對於因風熱上擾引起的發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連翹能起到清熱解毒、宣肺止咳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症狀。

因此,清脾涼血湯中加入連翹,能起到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熱毒內蘊、血熱妄行所引起的各種疾病。

清脾涼血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火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脾胃濕熱、血分蘊熱所致的口渴、便祕、舌苔黃膩、脈象滑數等症狀,大黃能有效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使熱邪得以降解。
  2. 活血化瘀: 大黃亦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助於清除熱毒,減輕炎症反應,達到涼血止血的效果。

綜上所述,清脾涼血湯中加入大黃,是基於其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藥理作用,以達到清熱涼血、消腫止痛的功效。

清脾涼血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其行氣燥濕的功效。

脾胃運化水濕,為氣血生化之源。厚朴性溫,味苦辛,入脾、胃、大腸經,能行氣化濕、燥濕止瀉,有助於健脾化濕,改善脾胃運化功能。

此外,厚朴還能理氣止痛,對於因濕熱阻滯脾胃所致的脘腹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從而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脾涼血的效果。

清脾涼血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功效。清脾涼血湯通常由多種藥材組成,甘草可以中和藥性,避免藥物相互作用,使藥效更為協調,不易產生副作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藥物毒性、增強免疫力的功效。在清脾涼血湯中,甘草可以幫助脾胃運化,改善血虛症狀,同時可以緩解其他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使整體療效更佳。

主治功效


清脾涼血湯

藥方組成:

  • 甘草:5克
  • 白癬皮:10克
  • 蒼朮:10克
  • 蟬蛻:10克
  • 陳皮:10克
  • 赤芍:10克
  • 大黃:10克
  • 防風:10克
  • 厚朴:10克
  • 荊芥:10克
  • 連翹:10克
  • 人參:10克

藥方功效:

清脾涼血湯具有清熱涼血、健脾化濕、活血化瘀、透疹止癢的功效。

藥方主治:

清脾涼血湯主治脾胃有熱,引起椒瘡、粟瘡,長在眼皮裏面。椒瘡是紅硬的,很難消除;粟瘡是黃軟的,容易消除。

藥方使用方法:

  • 將所有藥材洗淨,切碎。
  • 將藥材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煮 30 分鐘。
  • 將藥液過濾,去渣取汁。
  • 將藥汁分為兩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藥方注意事項:

  • 服用清脾涼血湯期間,應忌食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
  • 孕婦、哺乳期婦女及兒童應慎用。
  • 服用清脾涼血湯期間,如出現頭暈、目眩、腹瀉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總結:

清脾涼血湯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清熱涼血、健脾化濕、活血化瘀、透疹止癢的功效。該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有熱引起的椒瘡、粟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目生椒粟結膜炎

相同名稱方劑


清脾涼血湯, 出處:《金鑑》卷六十五。 組成:荊芥1錢,防風1錢,赤芍1錢,黑參1錢,陳皮1錢,蟬蛻1錢,蒼朮1錢(炒),白鮮皮1錢,連翹1錢5分(去心),生大黃(酒洗)1錢5分,厚朴5分(薑炒),甘草(生)5分。 主治:脾胃血熱,致患椒瘡、粟瘡,生眼胞之內,椒瘡則赤堅而難消,粟瘡則黃軟而易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