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腸痔漏丸

TONG CHANG ZHI LO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增補內經拾遺》卷四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脾經 13%
腎經 12%
心經 11%
胃經 11%
肝經 10%
膀胱經 8%
大腸經 5%
小腸經 3%
膽經 1%
肺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通腸痔漏丸: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通腸痔漏丸,是一種中醫方劑,主要成分包括:白朮、茯苓、當歸、黃柏、羌活、獨活、防己、防風、荊芥、山豆根、柏子仁、白癬皮、白蒺藜、赤芍、百部、人參、苦參、薏苡仁、天花粉、玄明粉。

白朮:

  • 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茯苓:

  • 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當歸:

  •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黃柏:

  • 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的功效。

羌活:

  • 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

獨活:

  • 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

防己:

  • 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散風寒、健脾胃、止咳化痰、利水滲濕、活絡止痛、破血消癥等功效。

防風:

  • 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荊芥:

  • 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山豆根:

  • 清熱解毒、瀉火驅蟲、殺蟲、解毒等多種功效。

柏子仁:

  • 安神鎮靜、止血、固澀固表、生津止渴、潤燥滑腸、補氣補陰等功效。

白癬皮:

  • 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和止癢的功效。

白蒺藜: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

赤芍: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

百部:

  • 止咳化痰、驅蟲殺蟲、潤肺、止咳平喘等功效。

人參:

  • 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

苦參:

  • 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清熱瀉火等功效。

薏苡仁:

  • 利水消腫、健脾滲濕、清熱排膿、補肺益陰的功效。

天花粉:

  • 清熱瀉火、止咳化痰、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排膿、潤燥、清熱解毒等功效。

玄明粉:

  • 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清肺熱利咽、通便、利水消腫、潤燥、軟堅、利尿通便等功效。

總結:通腸痔漏丸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適用於各種痔瘡引起的疼痛、出血、瘙癢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白朮(麩炒)、白茯苓(焙)、當歸(酒洗、銼破、不得見火)、黃柏(炒)、羌活(炒)、獨活、防己(焙)、防風、定風草(即獨活苗、生用)、荊芥(生)、山豆根(不見火)、柏子仁(生)、白鮮皮(醋炒)、白蒺藜(生)、赤芍(醋炒)、百部(醋炒)1兩,人參5錢(焙,日久加至1兩),苦參5錢(炒),薏苡仁5錢(焙),天花粉2兩(炒燥),玄明粉1錢(重者加至3錢)。
上各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0丸,蓮肉湯送下,每日3次。服至12兩愈,重者不過1斤。
忌煎炒、酒色、氣惱。
方中白朮至赤芍 15味藥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如出現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

相同名稱方劑


通腸痔漏丸, 出處:《增補內經拾遺》卷四。 組成:白朮(麸炒)、白茯苓(焙)、當歸(酒洗、銼破、不得見火)、黃柏(炒)、羌活(炒)、獨活、防己(焙)、防風、定風草(即獨活苗、生用)、荊芥(生)、山豆根(不見火)、柏子仁(生)、白鮮皮(醋炒)、白蒺藜(生)、赤芍(醋炒)、百部(醋炒)1兩,人參5錢(焙,日久加至1兩),苦參5錢(炒),薏苡仁5錢(焙),天花粉2兩(炒燥),玄明粉1錢(重者加至3錢)。 主治:痔漏。

討論留言


載入中...